-
2023-03-26 09:28:04 7 0 1338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昨日恋于画展,今日细品画作,美术馆人头攒动。今年戊戌之岁,中国美术馆四、五个大展在临近新年时共同展出,内容丰富,展出作品时间跨度非常大,古今千余年,一场艺术品大餐,可谓影响甚巨,或谓另有一番意义!
r>
然,在近代中国书画艺术史上,不论观展还是读史,还是找寻脉络,还是思绪起伏,有一人不可不提,他就是“戊戌变法”的倡导推动者一一康有为(南海)!
南海先生一路给予吴昌硕艺术人生做了重要的推荐与正确的认识转变,才有他后世的大师之收获。另一路则影响了徐悲鸿的早期艺术认识,包括他的思想认知体系,他学书法也是取南海之精髓,以变法为核心。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民族救亡、中西合璧的风云突变时代,人才辈出,贤者云聚,那么二十一民族复兴、中西共融则是时代格局剧变在递中不可绕过去的事实,势必将成就一批中流砥柱者,乱世枭雄,盛世良才!
当在这些大师、巨匠、大家、名家的作品面前,从宋、元、明、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现当代,品读他们的作品内容,细察他们的笔墨技巧与画作的情境思想,然后再回忆他们的人生历程,坎坷与光环,曲折与波澜,穷困与荣华,作为一个后学的书画人,真是悲喜交加,或谓是悲欣交集!
一一2018年1月杨牧青观展午歇随记,孑然一身,静心看画,妙不可言。同时,建议时间方便的人都应该看一看此展,据知展期还是比较长的。 查看更多2018-01-31 11:48:10 5 2 1337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春晚这句话又被迷惑的火起来了一一教育不能光靠老师和学校,最重要的是家长的陪伴。
附议:从去年到今年的春晚,连续两年都在宣扬“家庭教育”。就“家庭教育”来说,其本质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很重要的!家庭 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个家风影响与传承,父母、爷爷奶奶的知识结构永远是落后学校教课书中编写的知识结构,因为教材的内容和知识是跟随时代在递进变化,这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可是,大家仔细的反过来想了没有?一、二线大城市如今拥有了中国大半数以上的人口和家庭组成,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识结构又怎样的?更严重的是,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加快、成本不断增高、工作时间安排紧促等主、客观造成的原因,都没有给父母教育孩子、多陪孩子的“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和良性体制,事实是城乡转变期不注意城市与乡村合理的同步建设,却造成了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毕竟生活在高上层、进入精英阶层的是少数,决策者往往是没生过娃不知道肚子疼的苦衷!
实质上,这是在某种不良意识主导下推卸教育责任和不正常的宣传,并且加速了校园外的教育产业化(如所谓的亲子教育、各种青少培训等)。教育产业化等于是陷入资本经济套路的一个深坑中了,若学校、老师不尽责尽心的去教育孩子3岁至18岁的重要成长期,国家栋梁之才的数量就会减少,宪法规定的义务教育根基就不牢靠,双一流大学建设再过若干年就后续乏力,如同现在人口生育的问题一样,可谓是青黄不接!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19-02-06 21:34:21 9 1 1337 -
已认证2021-01-11 16:41:59 3 0 1337
-
刘开豪创作日记 对话
《福水天上来》国画山水,寓意: 源源流水,生生不息,来自天上,赐福人间,竖幅,尺寸38cmⅹ68cm
2021-08-28 17:53:04 16 0 1337 -
2023-12-15 22:33:33 5 0 1337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从全民下海到创业,草木皆商,没有人去弄真文化的事了,具有人性的真文化都被视听、抽象、奇异、科幻等艺术现象代替。
科技欲望的无底洞中并逐渐放大同化走上一个共同的趋向路,全人类也走向了集体不归路,核随时 随时爆炸的危机感,加之大批量的无业游民+自由职业+难民潮涌将在死去几批人的忏悔中再死去!
所谓留下来的精英阶层只不过是蒙着仁义、民主等名义踩着无数人的尸骨在金字塔尖上欲哭无泪、悔恨难当的又死去了而已,此时地球才真算是进入了所谓的文明重生期了。
上一次大的劫数是六千五百万年前,小的劫数是四、五千年之间,也就是全球大洪水的历史记忆!最近的劫数是什么时候,有心的去发现。眼下及今后怎么走,有血有有肉的去顿悟。
天道茫茫因循环,人道浑浑似镜花,阳去阴来阴中阳,一点八方先生言!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18-12-26 16:34:46 5 0 1336 -
史介鸿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是国人灵魂的心电图,体现的是古老东方哲学的精髓。黑与白,浓与淡,正与側,大与小,方与圆等等,种种的矛盾对比与和谐组合,有着无穷无尽神奇的变幻。
2019-09-14 09:15:46 12 0 1336 -
已认证
阎敏收藏日记 对话
祝贺:孙丽红创意绘画工作室作品展览在合正艺术博物馆圆满成功!
2020-07-16 09:54:18 3 0 1336 -
张清永创作日记 对话
一张国画小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2018-01-26 14:16:24 2 1 1335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山海经》至少有十几代人前后跨度达六千多年,从汉刘向整理开始算,其前历黄帝、夏、商、周、秦、西汉,其后历东汉、晋、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人的不断诠释、解注,所以就很乱。
《山海经》本来就是“神 “神”说的“话”,被早期口授耳传及后期图文册典的记录下来至今而已。“生岁有十二”,又版本则为“生月,有十二?!?emsp;的断句。注解名家有几十人到上千人之多,各有其理。就方向从“南山”开始编序也是有问题的。
神话就是“神”对人讲的“话”,神就是穷性尽命、洞悉一切的高智慧人。譬如当今或从古到今,体制外的“民科、民哲、民艺”研究甲骨文及古文字虽然比不上体制内学界老爷们的各种资源优势(经费、资料),但思维活跃,能亲民,知道普通老百姓见了古文字的心境和眼神是什么!
甲骨文及古文字的研究还是要多研究一下上古“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以及“中原方言”和相关地的方言,打破开已有的书本、教科知识框架,让自己脑子发出“智慧光”,让自己的心识开窍,才能入于甲骨文“象”与“意”之道,天垂象,见吉凶,再可理出形、义、音,以及字法、词法、句法等,“五位一体,三类同究”,这仅是“小民”一家之言!
近百年来我们被世界以“唯物”的眼见为实主义和院科派的教条主义给弄晕了,还有最糊弄人的是原始、奴隶、封建……这种社会结构和状态的划分方法。因是上,如《山海经》、甲骨文及古文字的研究等方面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大趋向面前就显得漏洞、舛误不断,怪论怪说层出不绝且多少显得有点莫名其妙!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19-09-01 10:01:02 12 0 1335 -
粟盛林生活日记 对话
国画山水作品《春江垂钓》,贾盛林,应深圳鹿之岛艺术中心邀请!现场挥毫作画!
2018-01-22 11:18:48 3 2 1334 -
刘传军生活日记 对话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1周年,应邀同高新美协的同志们来到了山东省军区,同官兵们一起座谈,参观了军营,并创作了山水画……翰墨筑军魂,还和战士们共进晚餐,体验了一下军旅生活,增进了军民友谊,能为我们的 军队作出自己的一点付出,尽一点绵薄之力,感到很是欣慰。
祖国之所以强大,人民之所以幸福,民族之所以骄傲,就是有我们的军队做着我们的后盾,人们才可以享受这个太平盛世,初次走进军营,当走进战士,你会感到伟大的力量。
走进军营看到了生龙活虎的战士们在操练,看到现代化的装备,感到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心里好踏实,他们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军营,我们都为这支队伍作出努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C刘传军– 查看更多2018-08-03 08:23:12 5 0 133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古脉今承·杨牧青书画上古文化艺术巴蜀邀请展系列活动在川举办
本网讯(郝富强报道):2020年11月15日至23日,古脉今承·杨牧青书画上古文化艺术巴蜀邀请展系列活动第一阶段的安排在成都九林教育以雅集 雅集交流形式和什邡半山公社以书画作品展览及《以甲骨文境象漫游上古文化文明》为题进行讲座交流形成分别举办。
本次活动由半山公社、艺术东方(英国)主承办;由九林教育(国际)、全球祖文化基金会天地讲堂、艺界网/报、西安贞观景业高科、四川中康工匠文创协办;莹莹担任总统筹,阿琼·斯蒂玛担任总监,肖诗平、龙淼、曾丽、徐婉冰、王晓燕、何伟艳、刘斌、杨智翔等担任联合策展人。
巴蜀文明,天府之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经济比较发达、自然环境优美的区域。本次展览以系列活动形式进行,以成都为坐标,计划分期进行,逐次逐地展出杨牧青甲骨金文书法、大写意山水画精品力作。同时,开展主题性的系列艺术品鉴、沙龙雅集、学术讲座,并且涉及古文字、古图符、上古文化文明及《山海经》、《易经象数》、《黄帝内经》和儒释道等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本次展览也是继多年前“水墨巴蜀·杨牧青中国画写生行暨川府文化问道”和“水墨巴蜀·己亥谷雨杨牧青蓉城之行”的活动再续。期间,杨牧青老师以他深厚的学养见识对“神与人”、“神话故事与人文历史”、“大禹行迹考”、“什邡风俗”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新的诠释,加之现场的书画作品创作展现和“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等内容的分享交流,使参观者流连忘返,感受到了中华文化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文化的自信力。
正如,杨牧青所言:“书画是一种职业,崇敬这种职业,社会才能崇敬艺术,艺术品收藏家和艺术品投资才能对书画家礼遇!然而,书画不仅是艺术的呈现,而且更需要文化的为师之道去滋养!夫贵学者,莫过于师。师不学者,则有愧羞于先人。故师者,勤而师学之,则无悔于学也!老师者,重学重问;学生者,重问重学。学生变为老师,老师化为学生。变中有化,化中有变,方为学养识见!”一样,新时代的艺术家需要更多的文化知识学习和社会责任与使命的担当。(编辑:馨婕) 查看更多2020-11-24 19:14:28 9 0 133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想念吴冠中老先生的容貌与音声
杨牧青SH
14分钟前 · 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发起者、主讲人
吴冠中(1919-2010)老先生已作古好多年了,但老先生讲的太对了,至今听到他声音还是 生讲的太对了,至今听到他声音还是忘不掉,不能抹去的!
前两年冬季,去北京798在那个很大的投影屏上看了很长时间原纪录片:大影屏挂在一个画廊外面的墙壁上,面朝北,暗暗的很阴寒,下面还有风吹堆积的雪,时有北风冷嗖嗖的吹过,大影屏的影像与暗冷墙壁形成了鲜明对比,画面色彩极其明亮,吴老先生精神瞿烁,眼睛闪现着激情,在访谈问答中,他的话语声音非常大,加之大影屏音响效果很好(与原来电视、视频上看的感觉很不一样),我止步许久,看久了竟然忍不住潸然泪下,抬头看看冬天的蓝天,不禁思问:
我们新中国的艺术界究竟得了什么病症?!假使按吴老先生的呐喊声,取消了官办的书协、美协、画院,我们当今的艺术界病症能够得治吗?!估计也治不好,因为这是艺术家与收藏家与市场的三方问题呵!每一方若不恪守艺术的文化道德底线,那这个病症就会永远延续下去!
吴老先生说“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我要是出任主席,头一件事,美协解散!”、“(美院)都是一群不下蛋的鸡”、“美盲比文盲更可怕”、“美不是漂亮,漂亮不是美”、“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这些言词至今愈发震人耳声!!
一一华夏龙脉正兴,<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甲骨文非卜辞说>都是触动中华文化心房的命题,当以尽命是也!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暨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 查看更多2021-10-06 15:11:58 5 0 1334 -
已认证
罗树辉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山水画松树黄山
今天朋友小聚。弄了几张小画。玩玩。2024-01-26 11:37:53 19 0 1334 -
黄林创作日记 对话
【墨田百联】(82)
俊曲红梅承运启
琳直醉雪奉天佳
(俊琳、启佳)
黄林书法作品2018-04-21 20:52:09 7 1 1333 -
明清古艺收藏日记 对话
匾。《室雅蘭香》材质 核桃木 尺寸 长105???0。多不乱,少不疏,笔力朴实,秀劲绝伦。书亦有致,间亦以画法行之。文房雅舍 绝佳。
2018-05-24 20:36:57 3 0 1333 -
2019-12-11 14:34:48 12 0 1333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画石窟佛陀写生速写与创作》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童心写历(118)
石窟佛陀写生,先是要感受中国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记录者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我用焦墨写生和速写记录创作素材,还要发挥我 ,我用焦墨写生和速写记录创作素材,还要发挥我独创的刻石皴法,把雕塑石窟佛陀刻在宣纸上。
感悟焦墨黑白、阴阳、禅意、哲学,感受佛陀各种表情和形象化、具体化。
为焦墨画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和神奇美妙的写生对象,写生是用“以大观小,眼观心悟”的观察方法,用“凝练概括,繁而不乱”、“有感而发,情境交融”的构思和表现方法,感知佛陀精神,体会石窟佛陀的自然灵性。
写生是独立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速写本是为创作而随身所带的工具,把复杂的天、地、人化解为不同的线条,用线条来讲故事,用故事来抒发情感……以艺术家敏锐目光,来表现细腻、质朴、严谨而又抒情的笔刻来描述佛陀风貌:笔刻,刻细入微,丝丝入理,衣纹发髻,眉宇嘴角,尽显神韵。端庄的造型,精湛的刻石皴法,完美的构成,形神具备,佛韵鲜明,寓意深长。
——马培童记 查看更多2021-10-21 16:54:37 18 0 1333 -
叶向阳收藏日记 对话
速写《华山三凤山与三公山》,1995年4月2l日写于华山。恭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恭祝您幸福安康!万事吉祥如意!
2022-08-08 15:21:25 6 0 1333 -
高志刚创作日记 对话
我的国画《香遠》
规格:四尺斗方68x68cm
材料:仿古洒金宣纸软片
款文:兰花 宋 · 易士达
春到兰芽分外长,不随红叶自低昂。
梅花谢后知谁继,付与幽花接续香。 后知谁继,付与幽花接续香。2018-02-11 21:03:31 5 0 1332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考古中国五大发现引起热议与争论
起因:2020年9月24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陕西 陕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遗址等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
据介绍,这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从聚落组织、信仰习俗、动植物遗存、出土遗物、宫城建筑、古城遗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补了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来源:环球网)。
为此,我在今日头条(杨牧青SH)转发了此条"信息″后,引起一片热讨,有的点赞肯定、认同,有漫骂指责、反对,现整理仅录如下数句以资明鉴。
事实是,今时发现的这五个重大考古项目——这些文化遗址都不在所谓的洛郑中原,这又让"中原文化中心说″是"最早的中国″、"中国文明发源地″、“ 中国文明开始的地方”……等等持见和维护中原地位不能动摇者怎么适从呢?
所以[我一直讲,研究世界上古史要拋开西方文明中心论,研究中国上古史要挣脱自周秦两千多年来用方位+区域+王权以“中”分“四夷”而形成的中原文化中心说的套路,格局要大,视野要广,思虑要远,不要为了当下区域性文旅产业的蝇头小利去争,创第一,树标准,要用"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看天下,观世界,文以化之,明之以人类,人类即就是人类也!]以及[杨牧青所述"梳理一百万年人类上古文化脉络,辨析世界文化文明来龙去脉,探究华夏文化五万年路径,确定中华文明三万年观念,亟需改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乃至八千年欠准确的不妥说法!″是可行的,更是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都是有可说可讨论的话题呵!
上古华夏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广阔的,在偌大的一个华夏文明发展与形成的大地一一神州国土之上,区域性的文化文明有其鲜明互融的特色特征,若人为的主观的带着以学术项目研究功利主义名义在某种不正常的利益链促使下,炒过火了,讲过头了,脱离中华文明探源之大道、正道和世人的期盼,那就是等着让后人来擢脊梁了呵!
对的,中华文明要统筹研究,不能厚此薄彼,不要人为的主观的搞区域性的第一、争第一,不要弄个人言语压倒一切或权威式的一言堂,更不要为了文旅产业利益链对古文化古历史造假!
反过来想一下,为什么"良渚文明″没有过多的、过大的争议呢?特别在区域性文化争创的问题上。因为人家浙江考古按国家政策就良渚而研究良渚,并以良渚文明大力彰显中华文明,且没有大肆吹什么"文明古国"、"良渚古国″、"最早的中国″及至如"中华文明的中心”、“中华文明起源在良渚″等偏痴、偏执的譽论鼓噪呵!
请别用游牧、原始、流动"思想″去诡辩或认识了呵……万年来的古人、今人都喜欢稳定居聚、安定乐业的生活啊,谁愿意背井离乡、四处迁徙呢?……所以才有如后来出现多少朝多少代的文化古都呵!为什么呢,因西周后至今气候各方面都相对稳定了,至于战争灭都城毁邑,危害黎民百姓惨痛,但华夏整体的区域性的社会生产力没有消亡,是在前进发展啊,所以才有今时的千年古城古都的积累与沉淀呵!明白不?!
有人类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文明,二者不是孤立的……请去翻读、学习下不以西方思想文明为标准的中国古贤先哲对文化、文明怎么讲的,好好去理解,别理解歪了!
对古文化遗址关键是要估算人口的人力承载量与地质掩埋层深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及周边的山坡川沟即可……因有的文化遗址并参照周边2或5至10公里范围我实地的去看过,了解过该地的规模与环境的了呵!
华北大陆形成的时间很久远了,这是事实,但适宜大批量人类居聚(至少数十万人以上)的华北冲积平原大概也是三、四千年时的这个时间段形成并稳定的,才出现土地肥沃的景状,也就有了“早商人”为什么从北边的“红山文化”向西南沿太行山不断南下的状况,及至后来周秦时期的“逐鹿中原”故事出现……如今,在"中原文化中心说″误导下,将5千年左右出现的古文化遗址动不动的就宣吹为所谓的古城古国,想一想几十万、几百万平米那么大面积和土石夯建等方式的工程营造,那是需要多少人力呵,专家、学者们估算过没有?!
就好像说"金字塔″当时动用了几十万乃至百万人的劳动力用了几十年时间去修……就尼罗河那么点绿洲在5、6千年前时形成了没有?并且能够生存那么多的人吗?……等等不符合客观与事实的漏洞,被现时代不断的揭露与证明,所以如今被考证视为是"埃及伪古文明史″了呵,懂不?!难道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胡判乱整又要让后人们来揭露与证明吗?!一一庚子仲秋杨牧青随记于京华。
图:兴隆遗址主发掘区航拍图——位于河北张家口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东南,地属长城以北冀蒙交界的坝上高原。遗址主体堆积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第一至第三期的年代距今约8500至7000年;第四期遗存年代距今5800至5200年。 查看更多2020-09-26 13:29:04 7 0 1332 -
2021-02-18 10:43:06 11 0 1332
-
2022-05-11 11:35:22 4 0 1332
-
那宝成创作日记 对话
马宝成先生现场书法,非常气宇轩昂,有没有?
2017-12-28 22:08:15 3 2 1331 -
2019-07-13 11:44:28 8 0 1331
-
2019-10-19 10:35:34 14 0 1331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画的出路,枯笔、渴墨、求发展。"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131)
如何理解焦墨画“变中不变求发展”的民族本色,不仅是发展中国焦墨画的核心问题,而且关系到未来中国焦墨画的理论和实践,枯笔渴墨是 关系到未来中国焦墨画的理论和实践,枯笔渴墨是中国焦墨画的基本语言,在中国焦墨画发展趋向多元的当下,仍是如此。
作为传递焦墨表达方式,枯笔渴墨凝聚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独有的气质与性格,但这种绘画语言感知今人继承和传续。
焦墨画的现代化运用,必须回到“纯材料”,即把“现代焦墨”看,成无国界、有民族文化特色,纵向传承与横向联系的纯浓液体性黑白艺术。传统枯笔渇墨的韵味:而在于笔墨形式和意蕴,所以应该抓住“力感”和“韵味”这两个枯笔渴墨相对恒定的因素。传统画论总结出笔墨“力感”和“韵味”的产生方法与品评标准,如“一波三折”“力透纸背”“刚柔得中”“浑厚华滋”“平、留、圆、重、变”等等,因此画焦墨画的过程中,也可以从把握“力感”与“韵味”的角度加以批评和研究。
马培童扵 北京 查看更多2019-11-25 10:30:21 15 0 1331 -
赵仲谋创作日记 对话
铁骨
2017-12-12 09:43:50 5 7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