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8-18 13:47:47 6 0 1367
-
党文军创作日记 对话
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大地明珠苑 宋先生创作《金秋硕果香满园》?四尺138x68作品《花开富贵》被其收藏![抱拳][抱拳]
2018-04-28 13:24:24 5 1 1366 -
李伟成创作日记 对话
精品四尺仿古山水
2018-01-03 12:30:33 5 2 1366 -
巴古宁创作日记 对话
好诗不怕百回写。录南宋诗人戴复古七律一首。
2018-09-06 22:13:46 6 0 1366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有问者曰: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黄宾虹五位国画大师,谁的“山水画”更胜一筹?
余答之曰:虽各有特色,但是:黄宾虹第一,张大千第二,傅抱石第三,李可染第四/问题是傅、李与黄、张还有一定差距, 距,陆俨少第五/问题是陆又与傅、李还有一定差距,与黄、张相差且很远。
余复言之,本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强论如斯而已。艺术不像体育等项目有硬性的竞技标准或指标,所以全凭学习者、欣赏者学养与阅历了。学养深者看的深,看得透;阅历广且能悟得世炎凉者则知之更深,知之更明。人情炼达,世事洞明,则又是另一翻之境了!
余常言,道高无人,唯有多情,唯有多情,始能才智双运,悲欣交集,这些都是出自一点灵台而已,非唯物唯心能左右的。反之,只能凭个人喜好与感觉,或人云亦云,或机械化、程式化的艺术匠人罢了。对于艺术而言,理论与实践,先天与后天,不能缺一。又,没吃过梨子就不知道梨子啥滋味,没有悟道而言道者等于盲人言大象长得什么模样,此喻亦可佐参一二!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0-04-23 20:49:03 7 0 1366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名称:晚商青铜铭文
规格:50cm x 100cm/5平尺
款识:商晚小子昪(目+弓+左右手表恭义)鼎。乙亥,子赐小子昪,王赏贝在兕師,昪用作父己宝尊。举。庚子端午杨牧青。
附议:内有昪、兕師、 青。
附议:内有昪、兕師、举诸家释读不一。今按"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的甲骨文、金文解读思路和方法,就文字的形体结构分析看,"昪″这个人是商王子姓族群中一位善于为王族射猎的弓箭能手,并以射猎而守巡边境区域的。乙亥日这天(为什么不在甲戌日或甲ⅹ日呢?这有地位、权力等关键性的因素)商王很开心的在"兕師″这个地方赏赐了他的财宝(師这个地方应是某先"帝″呆过的地)他把这些财宝铸造了一个鼎并陈列于以"举″为族徽图腾标识的氏族的祖庙以礼敬铭记。凡带"子″必是商王朝贵族无疑,而且"举″这个族群是分管围猎守边的一个大氏族,许多器铭中都能见到,上面似"非″形实际是表地域辖区与方位,按说似为商代北边区域,中"子″表身份,下"祈天″表意图,有的形象有差异,是表不同的祈天意图。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0-07-10 18:30:23 2 0 1366 -
陈文斌创作日记 对话
癸卯夏月 书法家陈文斌书 《金戈铁马》。纪念建军96周年作!
2023-08-04 16:35:40 11 0 1366 -
叶日兴收藏日记 对话
啟功老先生的画
2018-04-22 16:20:05 7 2 1365 -
蒋元生创作日记 对话
《每日一画》国画山水画《雨后听泉声》,祝福各位观众家庭幸福,520,幸福一生。
2018-05-20 09:59:15 6 0 1365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连载1)杨牧青:《山海经》重要人物帝俊之考述
——您将会看到不一样的《山海经》解读,还《山海经》真实的本来——古代史地之奇书!
引言:上古文化是人类的宝藏,世界的福音,艺术的源泉。一本记述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的《山海经》令人心生崇敬,它是涉及古中国的华夏文化文明渊源与世界文化文明的演进!因是,我在画画歇息时就读《经》,在读《经》时就写点心得,反正书是翻不烂的。接着画画、读经、写点心得,日月穿梭,陆陆续续的交替着。每当子丑初上,总觉得文思比平时多些喷涌感觉,但腰椎又告诉我必须停下来。
道高无人,唯有多情,多情始能神游八荒,在星体运行的沧海桑田中就会不经意的生发新认识。依我力倡并主导的“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甲骨文非卜辞说”和“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基本方法?!鼻疤嵯?,参阅诸位学人之论,汲以为基。本着人类上古文化研究之需要,遵循华夏文化文明探源为导向,探析世界文化文明为原则,简成八个条段,约一万七千余字,后或有待增删,今连载发出,文内若有不合时味者,或某些观点与时人冲突者,海涵以赐教!——庚子年三月五日夜杨牧青于京华第十二次修改稿
条段索引:
一、考述是以苦为乐的八益事
二、神话者即神所说之话
三、后世对帝俊进行了嫁接改造
四、夋俊二字本义本源要弄清楚
五、文字解读可知帝俊是上古农耕时代高智慧的人
六、帝俊在《山海经》各经卷中的记述
七、《山海经》文句释读示略(仅四例)
八、帝俊在《山海经》中的族群世系简述
三、后世对帝俊进行了嫁接改造
帝俊的事大多记述在《山海经》的《大荒经》和《海内经》中,查他的渊源,明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属于黄帝世系,而是与炎黄两大帝系并存的一个大帝系,并且遍及整个黄河流域区域,甚至到达长江以江南区域,也就是被后世研究者称之为神话体系的第三大神体系。在历代华夏正史不载,先秦诸子鲜言的情况中可谓是独特的,也是奇特的现象。
在《山海经》中对“帝俊记述多至十六事,帝颛顼十七事(实际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等于是十五事。)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此处援引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1888-1976)所述>”。帝俊出现频率很高,远远超过其他人,显然这是在上古时期,帝俊是当时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也就是一个族群的一位很重要的、特殊的头领——神,亦名之为帝!之所以,被上古时代的人们广为传颂,以至备录于《经》中而存留。
今有学人说,帝俊的故事传到西方世界就是古希腊神话“众神之父”宙斯的原形(参见“古蜀国密码”、《姚姓的起源》、《中国文学史讲稿》《艺术导论:关于希腊神话中一位人物的评价》、《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中国神话中的神之比较略论》等)。帝颛顼则是耶稣基督的原形<著名《山海经》研究学者宫玉海(1929年生)持此说>,对此我比价认同的,见《杨牧青:<圣经>继承了<山海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信仰》一文。加之,近时网络写手的丰富想象力和历史故事与神话故事的大窜联,倒也令人脑洞大开,这对研究华夏文化文明向全世界传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值得点赞!
可是,帝俊这么一位重要的人物,却不见于中国正史经传,这是何因呢?
对此疑云,按著名学者王国维、袁柯、金荣权、何新、李炳海等研究认为,后世儒家和道教对帝俊的事进行了嫁接改造。主要是通过创造五帝之一的“帝喾”来完成,以帝喾取代帝俊,并将帝俊的丰功伟绩嫁接改造到了其他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中。
《大荒南经》记述“帝俊生季厘”。对此,近代神话学家袁珂(1919-2001本名袁圣时)先生考证说,清代经学家郝懿行(1757-1825嘉庆进士,户部主事)云:“文公十八年《左传》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声同,疑是也。是此帝俊又为帝喾矣。”袁柯断为:“帝俊本即帝喾。”《初学记?卷九》引用《帝王世纪》“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高辛氏是帝喾,此即为最直接而有力的证据。
《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薄洞蟠骼?帝系篇》:“帝喾上妃姜嫄氏产后稷?!薄洞蠡奈骶罚骸暗劭∑蕹t??!薄妒辣?王侯大夫谱》:“帝喾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背R羌闯t?。此“帝俊生季厘”同于“高辛氏才子八人之季狸”。按,袁柯先生所引资料可靠,论据充分,足以证明帝俊就是传说中的帝喾,是上古五帝之一,他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能够经得起推敲的。
《大荒南经》记述:“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倍妒耙偶?卷一》说“少昊之母”为“皇娥”,《路史?后纪七》说 “少昊之母”为“娥”,这里的“皇娥”、“娥”实际上都是“娥皇”的误写或省写。史载,娥皇是唐尧的大臣(伊祁)放勋的将自己另一位女儿女英一同嫁给了虞舜姚重华(帝舜)作妻子,因是,帝舜又嫁接了帝俊的事。
著名学者何新(1949年生)在《诸神的起源》说“俊鸟”便是帝俊,为太阳神的代名词。帝俊之“夋”又可写为“俊”,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少昊亦与“鸟”有不解之缘。《通志?卷二?五帝纪》云:少昊“有凤鸟之瑞,故以鸟纪官,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司正也,玄鸟氏司分也,伯赵氏司至也,青鸟氏司启也,丹鸟氏司闭也,祝鸠氏司徒也;睢鸠氏司马也,尸鸟鸠氏司空也,爽鸟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闭赓踩皇且桓觥澳瘛钡耐豕乙苑锬裎?,群鸟为辅,这与帝俊氏族为同一图腾信仰<此处援引学者金荣权(1964年生)《帝俊及其神系考略》所述>。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1933-2019)教授在释读《清华简?保训篇》时,根据 “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碧峁┑南咚鳎敲苈壑?,将“重卦”之人锁定为“舜帝”。又据学者研究说,帝喾曾使用64名舞女跳舞,是受了八卦的“重卦”思想而排演舞蹈的。前面已讲过,帝喾是从帝俊演化的。所以,《清华简》重卦之人亦当为帝俊。又按史料“娥皇”是帝舜的妻子来看,这也是把帝俊的事给嫁接改造到舜的身上了。因为《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的非常明确“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今考,帝俊的时代确实比帝舜的时代要早近两千年,甚至更早些。
按说,这是在皇权王治、儒家圣人情结、道教成仙、民俗礼教等思想影响下,历代为了维护皇权统一性(特别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为了?;せ频廴ㄍ院腿寮摇笆ト饲榻帷钡牡劳彻勰罴暗澜獭叭逦宸健鄙裣商逑档耐昝佬裕呱窕叭宋锵低巢欢系耐晟?,就将上古人物帝俊的事分别嫁接到黄帝、帝颛顼、帝尧、虞舜等身上,有意缩短年限,淡化人们对帝俊的记忆,使得圣人大仙的故事更加丰满,也为之确立“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见《史记?五帝本纪》句)的地位。
大家不要忘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除了《古本竹书纪年》等少见史料和近世地下出土的“帛书汉简”、“甲骨青铜”等先秦诸子所言记录之外,私藏、官藏的所有的文献资料基本上都被自西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历朝历代根据“自身”的需要做了颇为全面的校注、修改,或钦定、御览,或为之篡改。因是,帝俊的事就成了“先秦诸子鲜言”的奇特现象。
然而,这种以“儒术为本”的嫁接改造并不是天衣无缝的,也不是对所有典籍都能够篡改的,而是留下许多蛛丝马迹和破绽。如《帝王世纪》、《路史》、《通志》、《拾遗记》、《山海经注》、《山海经笺疏》、《殷先公先王考》、《古代社会研究》、《卜辞通纂》、《山海经校注》等也可资证其嫁接改造之线索。
因是,也就能够从中领略到儒家对上古时代的“认知态度”和对周礼崇尚的“圣人情结”与当时的皇权王治巧妙融合之术,之策略。儒生们宁可移花接木的去篡改、修编史书资料,以迎合皇权的需要,保证自身的道统正脉,也不可放下蒙在脸面上的虚伪机巧、愚世治民的病症淤积。因此,大哲老子讲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笔呛苡屑椎模〈恿硪唤嵌染陀成涑龅笔敝芡醭ù呵镎焦┑奶逯票锥擞肷缁嵛侍?,以及通过对孔子的聊天交流就能意识到这位自认为是宋朝贵族后裔的将来要干什么,将来又能做什么。因此,当时老子就对孔子讲了许多颇为深刻并让常人难以理解明白的话,也就导致孔子发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叹!
孔子言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此事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史记?孔子世家》、《庄子》等,据学者考证说是发生在公元前523年左右。)这如同佛陀讲《金刚经》时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笔且谎牡览恚刹卧男先耍?918-1995)《金刚经浅述》、南怀瑾(1918-2012)《金刚经说什么》等)。
今约之,上古时代华夏大地上一位集人、神、帝、巫、医、测天量地、发明创造于一身的一个族群头领——很重要的人物帝俊之事,何其不与“释言老语”相似啊?!后世均以为“帝俊”及《山海经》就是文学题材类的神话故事或志怪类的小说,亦如“不可思议”而已,至于西汉末《山海经》校注者刘秀(歆)所言“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镏悠淇刹换笱??!本统闪硕苑?,忽隙而过,且嫁接改造之。悲夫!人识之无明以致历史之云迷。 查看更多2020-03-28 13:30:21 6 0 1365 -
2020-05-11 15:13:55 8 0 1365
-
纪玉光创作日记 对话
刚创作的
2018-04-03 15:57:11 5 1 1364 -
王嵩淼创作日记 对话
千步连翘不染尘,降香懒画蛾眉春!
2018-04-10 16:39:08 6 0 1364 -
王根权收藏日记 对话
唐孙过庭【书谱·授书论·第四十七章·诱进之途】译文(摘自王根权著《〈书谱〉品评》)
学习书法艺术的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很鄙谦,认为自己的书法作品距离书法艺术的境界还差的很远,对自己的书 界还差的很远,对自己的书法作品感到不满意。
另一类人则自尊自大,认为自己的书法作品已经写的很不错了,对自己的书法作品沾沾自喜。那些自尊自大自以为是的学书人,他们不知道达情表意是书法艺术活的艺术灵魂。
书写的情感就是书法艺术学习的精神动力,没有了书写的情感,没有了书法艺术活的艺术灵魂,就没有了书法艺术的学习激情。如此以来,也就阻断了自己的书法学习向着达情表的艺术境界发展前进的道路。那些对自己书作不满意的人,他们对书法之“旨”虽然做不到深刻理解,对书法艺术中的书写情感和书写意境尚不完全明白,但是他们却有一种学习书法艺术的自发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是学习书法艺术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在这种自发精神动力的作用下,发现并捕捉到书写情感,达到达情表意的艺术境界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学习书法艺术一定要有“书法之旨”的理念,要在“书法之旨”理念指引下学习。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自己的一套学习规律。世界上所有的技能,向来只有通过学习而没有学会掌握之说,而没有不通过学习就能够掌握的道理。对于书法艺术的学习,只要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深入地研究一番,就一定会明白上述所说的道理。 查看更多2018-07-13 20:08:18 2 0 136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以甲骨文境象漫游上古文化文明》在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开讲
本报/网讯:2020年12月11日下午,杨牧青《以甲骨文境象漫游上古文化文明》为题在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开讲座谈。博物馆郭爱霞书记致辞, 辞,馆内"金牌讲解员″杨艳英主持,市、区有关领导和文史科博专家、研究者一起交流,涉及甲骨文解读方法、考古出土器物断代及至神话故事、文化文明的重新认知与探究等内容。
杨牧青说,摸着晋东南的文化脉搏,看着历代先辈和今哲的创造与奉献,思考万年的神州命运,我的"甲骨文非卜辞说″与"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将会为中华文明探源和华夏文化溯本及至世界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尽以微力。
神即人,神乃神识,《黄帝内经》没有哄人,哄人的是人不懂他们师徒二位讲什么,即便《山海经》等文献也如此!神话即人话,晋东南是上古文化重要的源发地!
不怕弄不明白中华文明的三万年文明史,不担心搞不清楚华夏文化的五万年文化生成变化路径,只要有物有图纹就行,中华文化文明的上古史必须要在延承《山海经》、《尚书》、《史记》、《三五历纪》、《补三皇本纪》、《皇极经世》、《绎史》、《春秋纬》等先辈呕心沥血的基础上,经纬并重,结合科学考古新结论,重新构架构建上古中华文明史,还原神州大地上华夏文化真实面貌,这样一来,文化自信、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战略才不会被各种颜色涂染和否认! 查看更多2020-12-12 22:13:07 9 0 1364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郭建宁评鉴马培童(3)对话陆探微。
马培童的艺术作品有"先天之骨″,在佛画人物造型上有神来之感。南北朝宋代宫廷画家陆探微的艺术作品以"骨"盛名当时。秀雅清像是陆探微的绘画艺术特征,其名作《竹林七贤 清像是陆探微的绘画艺术特征,其名作《竹林七贤图》把人物刻画的"独立尘世、仙风道骨。陆探微是第一位把书法应用到绘画之中,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从马培童的作品(图二)看,神韵安然,骨格奇立,展示画作尤如"佛坨亲临″,让人妙入其境。与陆探微的《竹林七贤图》中的人物表情同出"超世之然″的骨气清风。
可惜!陆探微的名作《竹林七贤图》遗失。
解读说明: 陆探微是南北朝宋明帝时宫廷首席画家,陆探微厌倦宫廷生活,其画作多呈现"超然世外″的风格。陆探微的得意之作为《竹林七贤图》,其次是宋武帝刘裕及其功臣(谢晦、傅亮、檀道济等)图,遗憾全部毁于侯景之乱。
郭建宁写扵石家庄。 查看更多2020-04-29 09:56:48 19 0 1363 -
李牧创作日记 对话
荷花137/68
2018-04-01 09:49:08 4 1 1362 -
2019-05-06 10:47:01 5 0 1362
-
已认证
13557929016创作日记 对话
发布了红利满堂和映月桃花两幅油画。
2023-06-03 10:34:54 12 0 1362 -
田君才创作日记 对话
近期作品 四尺斗方
2018-03-12 22:29:30 5 1 1361 -
2019-01-01 20:49:06 15 0 1361
-
李亚南创作日记 对话
对弈圖
2019-04-23 00:30:47 4 0 1361 -
陈祖松创作日记 对话
精力充沛身心??;气宇不凡意志坚;神采飞扬劲冲天。
2019-05-23 23:14:47 3 0 1361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童心写历(3)真正的朋友:画家姜耀南;
姜耀南他对我足够信任,不管什么事情,都会站在我这一边,无条件力挺我,支持我。当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把我议论时,他会出来澄清,为我作证。他把我当成自己人,没 证。他把我当成自己人,没有猜忌,不会欺骗。
有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信任一个人,是需要付出感情和承担风险的事。如果一个人无条件信任我,我也会珍惜,因为我要把他当成最亲的人。不管什么事,我也都会考虑到他,顾及到他。处处为他着想,生怕他受委屈,不开心。他是我身边的贵人,千万不要让他失望。
请珍惜我们身边这些贵人,感谢他们曾经无条件的对我们好过,一定要对他们感恩在心!
马培童写扵,2020,元,初三。
(姜耀南,1951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画院执行院长 ,中国观音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书画院副院长。
姜耀南先生擅长人物画,是我国当代最具实力的人物画家之一,与范扬,马海方,王西京并称四大家,中国人物画徐蒋体系传承人。中国画《集贸市场图》获全国群星奖。中国画《荆山遗韵》获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中国画《老班子》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连环画《歧路亡羊》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水墨画《子龙街的黄昏》入选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大展并被深圳美术馆收藏。) 查看更多2020-06-03 11:44:37 9 0 136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神人共识系列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大抵有一百零八个大穴,如同人体经络循行的七百二十个穴位一样,百会、太阳、涌泉、关元、命门、藏血、海底诸穴各有其用,且营卫衢通,相安和谐。 谐。约之,地球上一百零八个大穴,每一大穴区域必有其事的生成消亡,三十六穴上接天辰之场能,七十二穴下承地理之气脉,如同量子相互纠缠一样,从上到下的启示着人与自然必须要遵循和谐相处的健康共存法则。
至若,昆仑山、冈仁波齐、祁连山、秦岭、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阿特拉斯山等是山之脉源,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里海、贝尔加湖、青海湖、洞庭湖、维多利亚湖、苏必利尔湖、大熊湖等是水之气源……这些都是华夏人千年不绝、万世不休的话题,非一时一日之可谈,仅略提有个印象罢了。
在我力倡并主导的“甲骨文非卜辞说”和“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前提下,适逢辛丑岁临,就试图把这个思虑比较久的“神人共识系列”写出来,顺次也把近年来在其它文稿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段列序出来益于阅者,星朗义彰,讫以慧者鉴。
1、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
2、梳理上下一百万年人类上古文化脉络,辨析世界文化文明来龙去脉,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源,探究中华文化五万年路径,确定中华文明三万年观念,亟需改观中华文明五千年及至八千年欠妥欠准确的说法。
3、甲骨文非卜辞说是重新认识和解读殷商甲骨文字的法门,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是了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钥匙。
4、文字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身份证,器物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户口簿,文献记载和器物遗存就像对历史发展录备的口供。
5、有人类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文明的生成消亡。人类上古的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是人类上古时期创造力和上古时代智慧性,是与现代人物质化理解与文明程度一脉相承的,不要拿几百年的工业科技文明或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去框定古代人的文明特征。
6、人类的文化历史是传承的,是在不断变化中产生不同的呈现。今知人类已达两百多万年之久的生活生存,在没有文字的人类依然有其文化历史,不要轻易的用“史前”去划分。人类的文化历史是连续不断的,不要盲目的用文字的诞生与否来界定人类的文明标准。没有发现不能等于上古人类就没有文化文明,不要用局限的、狭隘的、机械的思想去认知、框架人类的过去的一切??!
7、当今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下,对全人类的文化文明研究一定要剔除“西方文明中心论”偏见,对中华文明探源和华夏文化追根溯源务必要消除“中原中心说”偏误。
8、生活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这个既能胡整作践也能发明创造的生命体“人”,在人的称谓未出现之前叫什么呢?
人之前的人叫神,人即神,神即人,皇、帝、王、公、侯、子、黎、民、百姓、人民、公民、无业游民、达官贵人、乞丐走卒等只不过是对人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称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划分而已。
人是人的神,神是人的神。人是人,人不是鬼,人也不是动物,不要拿禽兽类型来归属人类是动物的属性或纲目。神话就是人话,人话就是人的历史与文化的精神传承。人若鬼话连篇、阳奉阴违、佞幸姧贪就不是人了。中国的神话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神话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百千万年以来的文化自信力量。
古中国的“神”不是宗教化的虚构之神,是华夏先民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延续,是高智慧的人对神识、对神明的认识和总结,是一个从神到人的共识的问题。
至于古代以社会风俗、文学心理和宗教需要形成的神仙之“神”不在我的论述内,也不是要研究和讨论的对象,让其“神”去过它们的“神”生活,享受它们的“仙”眷属。我们要讲实际的、现实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质和意义的“神”,要谈在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还存在的“神识”,也不是一元二元那样的哲学定义,也不是物质与意识谁先谁后的辩证思维,是一个神人共识的命题!
大家都知道,“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著名的上古神话故事,又名“共工触山”,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泥土造人、遂人钻木取火、女娲补天、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有巢筑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鸟、刑天舞干戚以及黄帝战蚩尤、炎帝黄帝大战、唐尧虞舜夏禹等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且又复杂的神话故事世界,这是华夏人历经好多代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勇于拓创、经天纬地的精神传承和文化积累。
此间,我曾对盘古开天辟地、伏羲画卦、后羿射日、精卫填鸟、轩辕黄帝行迹、尧王行迹、大禹行迹、夏人起源等做了一些论述或片段式的讲解,可以去网上查阅。
共工怒触不周山在一些文献见述如下:
距今2300多年前先秦《列子?汤问》:“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br>距今2130多年前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br>距今1300多年前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
从以上三家叙述来看,有相袭因承的现象,但出现了“触”的方法和目的不同:先秦是“怒触”,唐代则是“头触”;先秦是“争为帝”,唐代则是因战斗没有胜利而“怒”。
对此重大的“共工触山事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刚正不阿且凡事都想问个究竟的屈原在《天问》中“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的发问是令人深思的,不得不让人对共工触山事件要进行深究——他好好的为什么要去触山且脾气那么大?为什么不去石崖、树木、梁柱等物上怒触呢?而且还搞得“折天柱,绝地维”并导致“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的大变呢?在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件,当时的“帝”去哪里了却又不惩罚惩治他呢?
《尚书?尧典》:“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请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工与颛顼之战?!?br>《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庇帧柏ゾ拍辍彼怠肮补な嫌凶釉痪淞笸?,后土为社?!?br>《荀子?成相篇》:“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br>《国语?鲁语》:“共工氏之伯九有?!庇炙担骸肮补な现跃胖菀玻渥釉缓笸?,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br>《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以上资料记述了共工是什么族群的人,是什么样的职业,是什么样的官员,管辖的区域多大,又是被怎么流放的等内容。结合前面,给我们勾勒出一个形象比较完整的共工。
今按综论,共工与颛顼是同一时代的人,是炎帝约五世孙,祖籍是渭河流域的姜水区域(今陕西宝鸡一带,或谓清姜河,或谓岐水。)因是战败方的后裔就与监测大火星的“火正祝融”一同被降处江水居之,管理着黄河以南到长江一带的九个“伯” 的区域(比颛顼管辖的区域小得多)。他是一位好刑杀强霸、会使用舟木战斗且脾气易怒的懂水利工程的族群首领,身上穿着像蛇形的服饰,头发是赤色的。
由于共工先祖炎帝与黄帝大战后失败而形成的族群世代之仇才有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触山重大事件产生,也就是当时整个的华夏族群统治权由谁来做“帝王”的问题?!恫谷时炯汀贰坝胱H谡健毙鹗鍪遣蛔既返?,这是把《山海经》中“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崩斫馄盍?,以为共工与祝融是兄弟关系。
共工作为官职的标称则不能看作是一个人,而是对几代共工人的统称,最早可追溯到伏羲时代,世代都是“水正”之职,掌管治理水利工程。按说,从伏羲到颛顼时代的共工,其延续也有万年之久,因出生在甘肃成纪“仇池”的伏羲氏大约是一万五千年时期的人。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也是传统说法的五帝之一,祖籍是渭河流域以北黄土陇原以南的姬水区域(今陕西咸阳武功县漆水一带,或谓甘肃庆阳东南葫芦河一带。)距今约4300多年或比这更早些的4800多年,在考古学年代约为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也是陶、玉、铜、石并用的时期。帝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惫芟角蚍浅4?,“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保ā妒芳?五帝本纪?颛顼》)且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我们通过甲骨文、金文的文字形体结构来看,“共工”为什么名字叫“共工”而被先秦诸子记述呢?
共字,殷商甲骨文和晚商金文,均为双手持捧一物于中之形,甲骨文为方形玉牌,表权力、信物、供上的意思。西周金文则将中间的形符变为“廿”形,又似玉尊,以表遵循、传递、尊贵的意思。廿也有念义,不仅是二十的数义。
工,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在字形虽有所变化,金文出现“钺”形,但其均表工具义以引申出工作、监管劳工的意思至今也没有多大变化。
由此可知“共工”之名在《管子?揆度》:“……水处什工……”《左传?昭公十七年》:“……故为水师而水名。”是对的,也就是上古时期“懂治理水利工程的族群首领”。 什字按队伍理解,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周礼?官正》)水师按管理水利、水军的意思理解。(《国语?周语中》:“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蔽ふ炎ⅲ骸八φ扑?,监涤濯之事也?!保?br>我经常讲,中国的汉字从天垂象、鸟兽迹、地成纹到以图像图纹的呈现,再从图像图纹又到殷商时期的具体的甲骨文字形成,又从甲骨文字再到今天的简体汉字,上万年以来都是具有多重的、含蓄的、幽深的、令人玄思的表意、寓意、义理功能和功用。特别在看、学、认、识、辨、读、释、写、用古文字/古图纹的时候,必须要有双脑核高速运转的思维意识,要对字形构造的零部件细思明辨,没有灵性神识的文字识、写、释等都是不得其要旨的,不能单一的、机械的、禁锢的、原地踏步的用约定成俗的法则甚至某个学术权威之论的所谓标准去对待!
文字是从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在意识的主导下由抽象到具象而产生的?;南茸娴姆嘶?、仓颉造字绝不是虚幻的神话,他是有文化传承的历史根据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文由心出,字由性生,不明白其中哲理者永远都是睁眼瞎子,不在于书册写了多厚、权位多高就能证明的问题。
最关键的“不周山”又是什么样的山呢?
按常态的、通常的认知和理解,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或有残缺的山。又有学人引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薄渡胶>?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崇岳之山。”之文,说“不周山”在甘肃境内,或宁夏、山西、新疆、青海等地,甚至还脑洞大开的给弄到了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西亚赫尔蒙山等处,迷障多故。
请记住,“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不周山”不是《山海经》所记述的不周山,也不是必须要具体到某个区域的不周山,这个一定要明白,神人共识,否则一切都是无明着相了,这也不是拿考古的实证主义能解决的!
就此,我可以宣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千古之谜就是——懂治理水利工程的炎帝后裔族群首领“共工”为了与黄帝后裔族群首领“颛顼”争做帝王,争夺管辖区域,一怒之下,将黄河、渭河流域上游的数座拦河大坝给毁掉了!故“天柱折,地维绝”的一下子导致洪水泛滥成灾,天柱是观测水位的高大石柱,地维是河岸边的防护网栏,并具有测量水流的坐标参数功用。
遥想当年,在大洪水肆意倾泻时,人们抬头望天的景象就好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都被涛涛洪水给掩遮了;遥想远古,上游堤坝决裂引发大洪水时处于下游的人是怎么样的一种困慌心理状态对待洪水的景象呢?故有“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抹不去的记忆。
这个由世代掌管水正之职的“共工”而因一己之怒人为造成的重大事件是灾难性的,也就成了当时几代人都忘不掉的事情,口耳相传,典册相备。因此,也就有了从颛顼起历经唐尧、虞舜到夏初大禹治水时代直至周秦文字册典更多时得以记述保存流传至今!故也就有了“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的记述。
华夏人从远古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需要在“神人共识”中还原成为实际的、现实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质和意义的状态,使其符合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人类社会生活图景。神→人→神州→华夏→中华→中国→世界→人类,这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理清脉络,走向共同!——2021年1月15日杨牧青于北京 查看更多2021-01-17 10:05:19 8 0 136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花开见佛
前言
中国的书法、国画,是世界上其它国家难以媲美的一门独特的艺术。
就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时间顺序来看,图画要早于书法,先有图画,后有文字,再有书法的形成。这其中要冷静的分析 形成。这其中要冷静的分析与考究,图是图,画是画,文是文,字是字,四者各具功用,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需求,它们“四者”相互融合,传文承化,彰教显育,艺术则自始自终寓含在其中。
就中国书画艺术来说,艺术是由书法、图画的载体而映现,脱离书法图画的母体,艺术则孤立虚浮。这其中,它们的点、线、面与色彩缺一不可,寓意、情结、心性、文化思想、自然环境等因素必须要存其内,反之空洞?;杏惺椋橹杏谢?,这才是书画同源的根本性。
至若两千多年前开始了图画与书法的分道扬镳,各执其端,这只能说是一种道多分歧,树大分枝的现象,愚者自愚,慧者自慧。细观自宋代以来千余年,文人风兴起,有文化的人搞艺术,进入天人合一、生活冀望的哲思状态,书法、图画再次相互融合并开出了一朵比以往更加鲜艳的花。
在此花前,依此“花朵”而观景悦心者有之,浇养呵护者有之,糟蹋作践者亦有之。在此花前,依此“花种”而重栽重培者有之,同为一花,得其世界者则不同。于是,擅书善画者大有人在,文情洞达,心状合一,水与墨,墨与笔,笔与色交汇处且能拈花一笑,穷其大千而名垂艺术青史!——2018年戊戌小年前夜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18-02-09 08:29:24 2 0 1360 -
2019-01-01 20:44:01 11 0 1360
-
刘晓宁收藏日记 对话
画友照心的画,很有古意,喜欢。他分享的只有自己的生活和画,不曾见他混圈子,也不曾见他标榜自己的画有多值钱,更不曾听说他是哪个协会的什么什么,浮躁的画圈里非常少见的人。
2022-01-10 14:18:34 5 0 1360 -
15815454429收藏日记 对话
这是我收藏的唐卡
60/802017-12-03 17:01:00 9 0 1359 -
于波创作日记 对话
《雨后》四尺整宣。
2018-01-03 22:37:53 6 1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