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开豪创作日记 对话
刘开豪《竹菊幽香》国画花鸟画,竹菊散发出的幽香,清气扑鼻,招蜂引蝶,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当今我们的祖国坚如盤石,处处欣欣向荣,为世人所向往。 作品尺寸竖幅68cmx34cm。
2021-04-14 18:42:06 5 0 1285 -
石海博创作日记 对话
四尺狗狗,首发
2017-12-10 09:52:17 9 3 1284 -
李亚南创作日记 对话
荷塘系列作品 尺寸100cmx50cm
2018-04-05 07:54:38 3 2 128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款识:扪心自问。一心问心,此心何心?以何心问此心,此心复为何心?谁可知此心为何心乎?戊戌京城天冷,余闲书此作以为后观。杨牧青。
规格:136cm×68cm/8平尺多2018-04-09 08:44:08 6 1 128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心血倾注文化:专访著名书画家、人类上古文化研究者杨牧青
引言:
杨牧青是一位在书画艺术创作与革新、国学智慧应用与传播、人类上古文化研究和民间智库建设推动的践行者。他心血倾注于文化,筚路蓝缕,以 筚路蓝缕,以初心还文化事业夙愿,必然为这个时代及今后的社会发展做出莫大贡献!
他数十年来,勤思博取,坚持不懈努力,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练成就艺术之果,并以书画鬻生的文弱之躯,在笔墨水彩交融处,紧跟中华民族复兴大计,追逐梦想。
他站在时代最前沿,乘互联网+的东风,以敏锐的洞察力,以画写心,以书表声,以智映情,以文抒怀,在国学智慧应用与传播过程中跨界参与多类活动,发挥国学文化优势。
他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以弘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定文化自信,阐发中国文化发展现代文明脉络1+5格局,并从人类上古文化源头着手,希冀融通东西方文化文明的共性,让人类上古文化有生命的延续力,有益于世界趋新发展。
他客观地对时势剖析,立论撰言,倡扬正能量,用最基层的实际调研方式与科学思维方法,在着眼全球化的大视野中担当起社会发展大义,推动民间智库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谐发展尽己微薄之力!
近日,我们对著名书画家、国学智慧研究者、人类上古文化研究者杨牧青老师做了专访,采编如下。
采编:杨老师好,您作为当代一位书画名家,又是一位艺术、文化、社会评论家,国学智慧研究者,同时还是人类上古文化研究者和民间智库建设推动人。您常期与中国书画打交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交道,不断地艺术写生、文化采风,开展中国书画国学公益讲座,开设国学智慧董事长精修班课程,进行文旅产业创意实施,举办智库学术论坛、书画巡展和文化+金融年度合作峰会……等,并撰写了观点鲜明、关注社会痛点的文稿,发表了一些言简意赅、令人思考的言论,以及诗词文学、经史哲企等方面的很多文辞。那么您对书画艺术有什么样的看法?
杨牧青:书画是中国的国粹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化自信的见证之一。
中国画要早于中国书法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据考证,在远古的山崖涂画、陶器图纹、符号图腾“国画”之后才有了玉器刻文、青铜铭文和甲骨文的“书法”形成,再到后来产生了小篆、汉隶、楷书、行书、草书等具有书法艺术性质的文字形态。
书画是同源不同流的。
人类史前的绘画很丰富,艺术也是多样的,可推至两万年到四万年之前(最新说是六万年)。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就产生了文字。具有“准文字”意义的文字约在五、六千年前产生,中国以仓颉造字说为源,西方以楔形文字为始,一者为方块字,一者为字母字。若细究,大都源于人类上古文化轴心时代的古中国时期,它们的根源有共通性。
图画示象、寓意的符号文字产生的时间更早,中国的文字可以追溯到伏羲氏画卦时期,比国际学术界定义的“文明”还要早的多。大家可去参阅拙文《简述汉字书法兼议世界文字的艺术创造力》和《以中国汉字为基准的人类古文字源流述略》。
对于今天人们常谈到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这两门艺术而言,书法形成于三千多年前,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二者在相互影响中才有了各自系统性的延续?;允鞠?,书以传道,它们随着本质属性和分工不同,与时时递进的文化背景、政体环境、社会结构相融合,记载、承续、彰显了中华文明,累积成后人的无尽文化宝藏!
采编:书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体现,是文化自信的见证,那您从书画的艺术属性又怎么去理解呢?
杨牧青:就艺术属性来讲,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自由的,是平等的,不是权力,不是权贵,更不是倚强凌弱,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脱离人民生活的艺术不是艺术!
艺术也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浓缩与反映,不局限于文化情感、行为思想、意识形态,它囊括了人类活动的一切。艺术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不是任意妄为、乱涂乱写,不学无术的糟蹋,它是道德修养和身心健康的标识。
天道酬勤,人道酬德。中国书画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一门艺术,没有什么神秘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之后就能获得相应的成绩,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投入的时间、精力和知识越多,收获的就会越大,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搞书画不能赶着鸭子上架,为了就业或出于某种原因,把一些不适合从事艺术的人给弄成教育灌输式的匠人和艺术行业的痞子,或推上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岗位,有损艺术。
现阶段,由于历史遗留、政体环境、利益冲突、社会结构、教化偏颇、浮躁认知等客观原因,一个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艺术身份”两极分化,导致书画界问题不绝,乱象丛生。举个例子,我们同是中国公民,却要硬性的给划分出个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一样的可笑,由于户籍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国家、社会和组织机构、团体的公共资源面前失去平等,人为的造成待遇不同等,差距极大,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针对当前书画界乱象丛生的问题,艺术政策制定者不能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层面上,打破体制垄断,要从根上去解决。2015年8月我写过一篇《还书画界一方净土,书协美协画院应改制重组》文稿,在网上传播量很广,社会反响也很大,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
采编:您这篇文稿是有一定份量的,内容也比较实际,也可以读出您是一位具有很强艺术责任感和社会忧患意识的艺术大家。那么,您对当前书画艺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杨牧青:中国书画能够成为世界上出类拔萃的艺术种类而大放异彩,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自信的。据观察,如今也有许多具足大智慧的有识人士正在努力地为中国书画艺术如何发展找寻出路。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互联网加速国际接轨,艺术品市场再度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升级,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已进入全社会的共识阶段。对此,书画家应肩负民族文化发展使命和艺术责任,以大智慧、大构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书画家应积极响应国家文艺号召,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彰显艺术魅力。
我曾说,推动文艺大改革,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是各行业领头人要敢为人先去干的事情,这也是有识人士都要做的一件为国为民的事情,人人有责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唱反调、作敌对,阻碍改革与发展的人,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民族败类!
我思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共建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产业链如何打造升级?中国书画艺术品怎样进入国际化市场?譬如当前,音乐界有世界性的音乐语言和共通性,那么,中国书画艺术的世界性的语言和共通性又是什么呢?
采编:您这几个问号问的特别深,意义重大,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请您继续谈。
杨牧青:这几年,我以个人微力,在近似疾呼奔走的状态中联系对我认可的人,对我所做的艺术+文化+活动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争取热心支持,以实际工作为切入点,走进社区、校园、企业,深入田间,投身自然,不断地书画艺术写生、文化采风,增长阅历与见识,汲取创新,提高自己的书画艺术作品质量,回报支持我者,回馈给这个美好的新时代。
同时,我也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期以学有所用,育化普及,为各界搭建交流平台,传播书画艺术正道,弘扬国学智慧,传递正能量,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相应的工作。我更愿带动一批优秀的人,做好顶层设计,创作出一系列的水墨中国画艺术作品,促动数千上万亿元的文化+艺术品产业链发展的价值构架。
设想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中国书画艺术乐园”,寓教于乐,使全世界、全人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新、更深、更远、更高的重新认识和学习。当然,这是一件具有历史进程性的文化艺术大事情,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共同推进!
采编:通过了知,您从书画艺术创作与革新到艺术、文化、社会的精彩评论,再到国学智慧的应用与文化传播,这个愿心是非常大!同时您也撰写了《中国书画各阶层分析》、《中国山水画东西宗论》、《书论约言》、《中国新诗词思想要义》、《中国易学是怎样炼成的》、《企业哲学问题的引伸》、《心经解悟/序》、《胡杨情怀》、《谁是留守儿童的罪魁祸首》、《公平正义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等堪称经典性的文论,网络上能看到,有的已被书册编录,影响很大,向您付出的辛勤劳动致敬!那么,就此机会,您能不能有关人类上古文化和民间智库的情况谈一谈呢?
杨牧青:哦,好的。这两个话题应该要分开讲的。就当前来说,人类上古文化研究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一大历史的空白。已知人类诞生至少在上百万年前,那么在这几百万年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是仅有那么几千年的文明啊(普遍认为有六千年)!国际学术界对“文明”这个词的定义是不准确的,是在思维、认知上出了问题,是在意识、方法上出了偏差,是存在科学探究的误区。
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文化伴随,而文化在延续中生发变化以适应人的需要需求。人类自有文化伴随的那一天起就有文明的不断产生和创造,不断的推陈出新。不能认为只有“文字、青铜器、城邦(国家)”的考古新发现就是“文明”,这个逻辑是混乱的,哲学思考欠深度的,也是对人类文化文明的发展史不负责任的。
通过研究,我提出盘古是人类文化共祖,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种子,是当今“智人世界”所有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的总源头;燧人氏是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肇始者;伏羲氏、女娲氏、九天玄女、有巢氏、西王母到神农氏、炎帝、蚩尤、轩辕黄帝不仅是古中国文化文明创造者,更是人类上古文化的促动发展者,也是全世界文明重要的奠基者和影响者。详见我写的《人类上古文化谱系导读——让古文化有生命的延续力》、《人类上古文化谱系表》、《关于重新编写<人类上古文化文明史>的几点断想》等文稿。
就民间智库建设推动来说,我主持召开过几次学术性的会议,规模不大但质量很高。这个要站在国家对智库建设要求和重视的层面上去理解,不能听名词,也不能以智库人员组成的职权大小、职位高低来做判断,智库要的是智慧性的有益于国家、人民、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我常想,每一位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热爱生活,拥护党的领导的人,每一位具备文化思想,具备超前意识,具备战略思维,具备科学态度,具备大格局、大境界的人,都应该有智库建设推动的主观能动性,都应该为民族负责,为国家负责,为社会负责,能为万世开太平做出客观合理的建议和上进之策。
智库按社会结构可分为政府智库和民间智库,又说为国家智库、社会智库、院校智库、企业智库等,这是欠准确的。智库按其研究的对象和成果可分为经济型、文化型、艺术型、教育型、科技型、军事型等多种类型。智库的核心就是由智慧人士担纲学术主持或召集人,凝聚更多的智慧人士对社会发展、对国家建设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以供组织机构的科学决策,有益于社会各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壮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民意民情不能上达就会导致高层决策失误。政府的决断是大构架,民间的心声是多样的,高手在民间。民间智库就要深入生活的最基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解生活的各方面实际情况,明辨是非,综合分析判断。由于书画艺术写生、文化采风的原因,加之对国学智慧研究和人类文化文明的思考,以至于对世界格局和社会发展的观察,那就以民间智库建设推动为我躬行,艺途并进。
人活一世,草木一宿,能做多少算多少,一个人不能因碌碌无为而等待着生命消失。时下适逢新时代,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之际,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蓝图,有觉悟的人早已满怀欣喜,我们不能闭门造艺,不能斋室诌文,不能侃言空谈,不能固守陈见,不能背离国家大政方针,要以平常心切近生活,要以无愧行关乎民生,力争为社会发展做好服务?。ㄗ楦澹阂战缤?/span> 查看更多2018-11-05 17:00:47 7 1 128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了不得呵,真乃是众妙之门玄之又玄。闻音听声,声闻缘觉,自性无碍即光明,亦可名之谓登十地菩提!
前年,不经意看到央视一个纪录片中采访镜头,陕北榆林方言把我困惑了N多年青铜器铭文上常见的“隹”什么什么的 么的这个“字”的根本意思就一下子的豁然开朗了。
去年,路过洛阳时看见一个老太婆用椎子纳鞋底,又浮现出黄帝采铜荆山铸鼎的故事,有学者在其著作中说,鼎者,太乙天黾也!这一下子就把甲骨文中常见的“卜”、“贞”二字真正意思是什么就弄明白了,也为“甲骨文非卜辞说”给足了信心力。
今时,再看《首楞严演义》剧中粤语的“下”字发音竟然与我家乡关陇方言“下”字发音是一样的,下、吓一个音??谀说谝幻芤逡?,约之可谓之语言、音韵诸学!
行走中的学问,坐亦禅,卧亦禅,明月常挂中天,古时明月今不识,时过境迁之故也!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在不经意的累积中发现奥妙与真义,有时间比夜观星辰、俯察鸟兽之?;估吹母沟?!一一2019年12月24日杨牧青复记 查看更多2019-12-24 21:05:53 6 0 1284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马培童的绘画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对人物的"生动″上--郭建宁评鉴马培童(7)对话展子虔;
马培童的绘画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对人物的"生动″上,这需要把握"灵与肉″的技法刻画。赋韵神彩,是马培童的绘画 quot;灵与肉″的技法刻画。赋韵神彩,是马培童的绘画艺术作品的特征,是体现艺术的真操。
中国历史著名绘画艺术大师展子虔,一生跨越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他是中国画坛承前启后的人物,第一位开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被后世誉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图一是展子虔的名作《游春图》,该画珍藏北京故宫,被宋徽宗赵佶推崇备至。
马培童的《佛像图》"凌严云气″,让人瞬间得到安宁,开创了绘画艺术的以"焦墨″显性技法,是一种创新。 查看更多2020-05-19 10:00:34 17 0 1284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佛像绘画技法原理-立意”童心写历(49)
焦墨刻石皴法,此言准确地概述了焦墨佛像绘画技法原理。依据“立意”的需要,一幅作品可以通过设计,有意造成比例的合理或不合理,在利用透视的反差,从而产 在利用透视的反差,从而产生一种错觉,观赏者的平衡感,在心理上引起振荡。
在观看石窟佛像作品时,就有很深切的感受、佛像人物大小、远近安排、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由按人物等级层次排列,使观众进入作品中就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宗教气氛。
观众最喜欢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画家也不一定会迎合观赏者的审美趣味。但艺术家应该创作出在观赏者眼中能引起强烈视觉感受的作品,使观赏者在你的作品面前,不需要任何解释即能得到满足,这样的作品将是成功的,这是东方艺术精神的体现。 查看更多2020-12-03 15:59:54 13 0 1284 -
马培童生活日记 对话
2021年12月15日下午马培童受巴基斯坦大使馆特邀参加中交建交70周年庆典活动开幕式!
2021-12-16 11:26:22 15 0 128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阅微随记:甲骨文字解读必须要回归华夏先民的文明状态中去?。?!
这是我阅<甲骨贞人>之微而回复的。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核心被这些人给逐渐糟蹋瓦解了!!如今在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良好政令导 民族自信的良好政令导向下,我们更需回归到本真本善的状态中去,弄清楚造成思维思想的误区根源!??!
商汤为老百姓亲自割己发等形式祈雨是没错的!主管天文求雨的巫师在火堆上以舞形式跳跃祈雨,这与“人牲祭”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甲骨文重现120年来,一大批这些专家学者们,脑子里深层意识就是残忍的、血淋淋的人民吸血鬼状态,所以他们认为殷商人逢祈雨就会以人牲祭形式去祈雨。其实,这是被西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罗马/犹太/基督教皇宗教残忍血腥的思想给洗脑了,于是认为中国的华夏先民就是那样的残忍的、血腥的,是不文明的,是愚昧的迷信的。
相由心生,境由心显,什么样的心态就显什么样的景象。甲骨文字释读亦如此,如把烄字认为是人牲祭,又犹如把且字搞成生器崇拜是一样的道理,因解读者多淫态多残忍之故也!?。ㄑ钅燎嘣奈⑺婕牵?br>附截图:因此而有上言的! 查看更多2022-03-21 10:36:31 6 0 1284 -
粟盛林生活日记 对话
祝贺深圳大芬美术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2018-01-22 19:16:54 2 0 1283 -
荆古轩收藏日记 对话
收藏六七十年代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徽墨;现在已很难见到了。
这是我曾参加一次收藏交流会中,在一位红色收藏家手中所淘藏,,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七十周年,我以此展出。2019-09-22 11:46:13 20 0 1283 -
刘建国生活日记 对话
神州阳光书画院书画家为企业发展助力活动。
2021-09-18 17:06:21 8 0 1283 -
鉴藏文化收藏日记 对话
崔大有2023年花鸟画新作分享
2023-04-11 11:05:23 7 0 1283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当下各行各业及各界均有伪劣假的滥觞之弊,当然从古到今这也是一个事物发展的矛盾的规律,没有一样的、一致的、和谐的,只有相对一样的、一致的、和谐的!
欲研究、打通世界上古文明史,梳理几万年来的人类上古文 古文化脉络,就面临着"西方伪古文明史体系"这个拦路虎,如伪古埃及文明史、伪古希腊文明史……回过头来,面对华夏上古文明史的时候,同样有许多的问题需面临,专家一言堂现象,学术圈子的壁垒现象,伪文献、伪器物及伪专家发表的各种文论以百家争鸣、科学探究为由而混淆大众的认知和视听,更加之当代的文旅产业利益链的增强化、加大化,各种托古的伪文化现象就层出不绝,就连孙悟空这样的人物也都能给找出原型和故里……这是社会思潮导向和认识紊乱、方法偏差的问题!
未知世界无疑是大于已知世界的,但给已知世界活生生的输入伪古文明,托古式的伪文化现象,如同给活人眼里插针,迫其睁眼瞎,这个世界于是就黑白不分,事非颠倒,鹿为马类了!一一庚子6月中旬杨牧青阅微随记(如,附这个器物孰真孰伪?欢迎讨论) 查看更多2020-06-18 10:09:53 6 0 1282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龙门中兴,长治久安,用步履亲触三晋大地山山水水,挟着广褒的黄土陇塬泥土遗风,遵照"行动指南″行动,新时代谱写新中华文明故事,晋东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神话源发地之一,这与我的"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和"杨 骨文非卜辞说″和"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有密切的联系。
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梳理上下一百万年人类上古文化脉络,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辨析世界文明来龙去脉,探究中华文化五万年路径,确立中华文明三万年观念,亟需改观中华文明五千年乃至八千年欠妥不准确的说法!记于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 查看更多2020-11-12 09:49:24 5 0 1282 -
2022-04-27 10:56:33 16 1 1282
-
康笑枫 国画 代理收藏日记 对话
康笑枫国画
2018-07-14 13:27:23 3 0 1281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香港画院院长马培童,陪同香港画院名誉院长何家英、参加山东“翰墨青州?2019中国书画年会”,在中国画精品展区观看画展!
2019-10-06 09:55:56 7 0 1281 -
2019-11-10 11:26:15 3 0 128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人间自有清风骨
笔下更需正气神
胸中自有清风心
笔下更需正气神
人间已是无心客
笔下更需正气神2018-01-22 10:34:56 9 2 1280 -
陈忠良创作日记 对话
万烈兴先生的点题作《阖家吉祥》已完成。
2018-02-04 15:34:49 1 0 1280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款识:墨龙呈瑞祥、春祥、国有天色民吉祥、长福。戊戌春杨牧青于北京。
规格:68cm×68cmx4/16平尺多2018-03-22 11:36:03 9 5 1280 -
汪琼生活日记 对话
芜湖笔会第一次在《夜宴》私人会所用餐,有点穿越的感觉。
2018-04-19 09:30:57 4 0 1280 -
鉴藏文化创作日记 对话
传统艺术外在附加永大于主体,甚至成为主体。从精神上的强调人品、学养,到实际操作技法上的强调书法用笔,甚至到画面诗书印的风格统一气韵合辙的严格要求。在只关注画面主题造型色彩的西方人看来本末倒置,这也正是 中国文化的特色h当然也是自缚手脚,以至于中国画没有西方画那么强的时空适应能力,它的文化本土色彩太强,较高民族属性使它不容易被接受,也很难被摆脱。这是中国画发展要面临的问题。在中国艺术市场,字画永远不如名人重要,中国艺术市场始终是官本位为主导,直至今日。艺术家们都有了当官的念想,主席,理事。至于专业只是一个手段而已,完全可以得鱼忘筌,这也是当下乱相。然而,中国的的当官不是孔先生的治国安天下,而是媚上以奴下的快感而已。至于对于名人的盲目追捧也是审美崇拜的特色,赵忠祥,赵本山等等,他们无知的参与混淆了审美认知。当然这可能是审美的奴性表现,中国的审美是跪着的是跟着上层在改变的。从皇帝到臣奴到娼优再到平民都是跪着。也有特殊,多是是对作为专业工匠的不屑,比如大令拒书,阎李难存都是如此。也只是反映了阶级思想,然而王摩诘言前生画师,白石言诗第一,画在后。前为自嘲,后则心虚,境界自见?!怠さ诙?/span> 查看更多
2020-08-06 06:16:21 2 0 1280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如是我说,5千年后的子孙后代还能挖到我们这一时代人的坟墓尸骨和文字及水泥、钢结构吗?现实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人死后被火化的连个影都没有了;文字也没有新的再创造而且都被电子信息技术取代和蕊片存贮。芯片存贮 技术遇到核能量裂变时还能保证持续存贮5千年吗?据当前所知,水泥、钢结构还没有超过500年的时限标准。
于是,历史的大问题就来了!5千年后的子孙后代估计同样会说我们这一时代人的文化都是传说,文字记载都是神话虚构的,生活是蛮荒、原始,笨的好像只会玩手机、打游戏,尽搞了些败坏风气的星星人,国家是没有文明的,是很落后的……等等。
说真的,近现代考古界要反思自身的史学研究误区。辨证的看,假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这一命题是成立的,然“唯物”过头了就是极其愚蠢的!面对当今“科学说”之观念,我经常说“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阅“二里头夏文化文明的考古”及近百年来整个学界以受“西方中心论”影响、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文明界定标准”和“文化探源方法”并对华夏文明史持疑用考古求证犯低级误判的一些状况有感!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19-12-17 19:53:23 16 0 1279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谈起焦墨太黑和焦彩太色”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146)
谈起焦墨太黑,谈起焦彩太色,作画白纸贪黑、黑墨上相色,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也喜欢色,用画笔蘸色,特别善于运用微妙的色彩关系,表现焦墨 微妙的色彩关系,表现焦墨的自然景色,作画多采用点彩技法,作品有重在表现秋色,物象红色实体感的倾向。
画家以色传情,观者见色动情,这对绘画作品的感染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丽的风景,为收获的秋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色彩感。为了提高色彩的纯度和画面亮度,画家将未经调和的颜色并置,让观者的眼睛在一定距离内把颜色调合起来,使画面产生了丰富的色彩效果。这样往往是色彩运用的贪色高手!
马培童写扵北京 查看更多2020-01-06 17:21:55 9 0 1279 -
粟盛林创作日记 对话
刚完工的15米壁画山水。作者粟盛林
2018-02-11 21:14:50 2 0 1278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过去老先生的“学品”不得不让人虔礼以敬仰,就书信往来的言词即可印证他们的“学品”是真实不虚的。只要有了好的学品才能具有好的学问,凡古今大学问家、大艺术家,皆以好的学品而入三昧之境。今日是夜,己亥农历七 月十五中元·盂兰盆会节,下午密云大雨于京西,晚观星空云彩,忽然我早年多位授业传艺的老师、恩师的诲教言辞、音容声相一一如显眼前。唯,小子合什为念,诸师安之!一一杨牧青随记
附:
徐中舒,1898年生,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991年1月9日逝世,享年92岁。徐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他受王国维先生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著有《氏编钟图释附考释》、《史学论著辑存》、《论巴蜀文化》、《左传选》等;还主持编纂了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等多种工具书,影响甚巨!
孙常叙,字晓野,祖籍河北永平府乐亭县,1908年12月26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四)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94年1月23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6岁。
孙先生吉林省立大学文法学院教育系肄业。自幼聪慧,多才多艺。青年时代即研究甲骨金石,擅长考据训诂,兼涉书法篆刻、古琴、绘画。因为他饱学而多艺,所以有吉林才子、江城名士之誉。先生的一生,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从事金文甲骨研究和文献考释工作;后期则专注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汉语词汇》、《龟甲兽骨文字集联》、《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楚辞·九歌整体系解》等,对古文字所论独到精深! 查看更多2019-08-15 22:45:28 4 0 1278 -
2018-07-06 08:59:40 11 0 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