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13:16:38 4 0 1456
-
2018-02-04 08:20:30 7 1 1455
-
赵国毅创作日记 对话
小品应该不小(我的小品)
2018-02-10 14:16:20 5 0 1455 -
陈其飞创作日记 对话
甘肃著名作家书法家为我题写《竹影舞清风》,谢谢張钓老师。陈其飞
2018-03-28 18:26:57 6 0 1455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艺术是民族的、传统的、当代的--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124)
作为一位焦墨艺术家要熬够岁月,经历沧桑,人生历练,吃苦耐劳这些“味道”段练出来的。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毕竟,年过一个甲子、还很 毕竟,年过一个甲子、还很年轻,刚过不惑之年,“老笔纷披意纵横,画气不画形”,这虽然是自勉和追求,但是,只有等到“与画俱老”,才有可能达到自然而然、天真烂漫这个境界。
焦墨艺术是民族的、传统的、当代的。因古拙而真实,因疏简而空灵,因大气而超迈,因超迈而雄强,因雄强而霸悍。其画风清新要明快,笔墨要坚实,造型要严谨,既不乏传统笔墨意味,又不失现代审美情趣。其作品有一股散淡疏简、元气充盈而又苍茫古厚、雄健遒劲的气息,能够带给观者一种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触动。还要有真情实感,有艺术天赋,必要的人生阅历与人生体悟,要创作出具有这个时代的作品,
焦墨画,是一门艺术。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与建构。传统的笔墨语言如何娴熟地使用,属于运用问题;新的枯笔渴墨语言和艺术图式的创造与创新,则属于建构问题。从作品中,看到努力探索建构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艺术图式,而且初现端倪,笔墨千古不易,笔墨是焦墨画的灵魂,是画家绘画思想的载体。笔法的千变万化,墨法的枯渴润涩,都依赖于画家的创作思想去驾驭。是指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不可变。思想无时不易,指的是在掌握传统技法之后,一方面不能固步自封,另一方面要“笔墨当随时代”,要善于求变、求新、求发展。但求变求新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尊重传统,敬畏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不能盲目求新、求奇。画法可变,构图可变,笔墨可变,但传统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不能丢。
马培童写扵深圳 查看更多2019-10-17 10:45:28 31 0 1455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画的一席之地”马培童童心写历(25)
焦墨艺术是我国最古老的绘画艺术,这种艺术,是多少年代留传下来、所以我一生努力研究探索,把创作经验积累起来,因此我就必须重视它的的技法。很好地研究它、整 的技法。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所以我就必须在创作上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感。同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
在艺术上表达我的思想感情,在技法上有我独创刻石皴法,有感情的。有时代性,有个性。
在创作创新上必有变法:常新,传承;变法,革新也。承易革难。偶然得之。技法与灵魂组成,不外乎造化、意境、技法三者,能掌握三者,运用自如,便是时代之高手。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一事精致,便能动人。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
马培童写扵古沛。 查看更多2020-09-08 12:02:20 13 0 1455 -
陈祖松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作品《和书交友,开笔放歌?!?br>德贤人赞,心善福来。 仁行天下,爱满人间。
勤能补拙,奋发图强。 勤能补拙,拼定会赢。
文字笔墨交朋友,心中情怀响亮歌。
和书交友,开笔放歌。 心中情怀响亮歌。
和书交友,开笔放歌。2020-09-20 09:23:43 2 0 1455 -
杨增超创作日记 对话
杨增超国画山水画手绘作品分享,祝大家2025年平安喜乐,幸福安康!
2025-01-06 11:24:06 13 0 1455 -
2018-01-05 13:54:07 3 0 1454
-
2018-02-28 09:12:23 4 0 1454
-
2019-02-04 15:09:16 8 0 1454
-
2019-08-27 08:55:01 6 0 1454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知黑守白-焦墨画的枯笔骨意”马培童焦墨画童心写历(13)
老子有言:“知其白,守其黑”,这也是我所追求的无上境界。只有对中国焦墨艺术具有一定的研究,才能够用枯笔渴墨和刻石皴法来刻绘出我对佛造像 石皴法来刻绘出我对佛造像之美和神韵的理解。
作为焦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审美表达情感中最为厚重的一种境界,思想,一种人文观照。欣赏焦墨刻石皴佛造像艺术,你会惊奇地发现,独创枯笔骨意是其性灵心境的折射,体现着个性的精神理想与艺术追求。
意境之神韵都是通过线条的精 妙变化而生。点和“线”是焦墨画审美中永恒不变的元素,刻石皴是用笔如刀刻“线”勾勒着自然之法度,解释着宇宙之妙境,画面中的阳刚、阴柔、禅静与意趣都是通过线来表现。
在创作方法上,用焦墨,枯骨,与刻线进行有机地结合,用多变的线条来表达质感和空间感,故而作品既情有自我超越,最重要的是用汉画像石刻的方式来体现佛的神韵和灵魂价值。以达到“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鉴于古今,在传统绘画创新之路上有着一种浩远与博大的情怀。
成功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焦墨艺术是表现枯笔渴墨神韵和灵魂艺术,才能领悟焦墨艺术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达到净心显道。 查看更多2020-08-10 10:00:04 25 0 1454 -
2020-11-09 15:47:56 7 0 1454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对话苏轼——潘玮萱评马培童(24)
北宋中期,出现了一批文人画热潮,一批士大夫跳出传统樊篱,使绘画成为词翰之余的自我表现及消遣,尤其是苏轼一出,以其独特的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影响了一代人,并形成 践,影响了一代人,并形成了一股文人画的潮流。其代表画家有文同、扬补之、赵孟坚、郑思肖、米芾、米友仁等,他们以画寄情,以情写意,取其神似而不求其形,使中国绘画从此更具文学化的价值。
苏轼(见图一),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在文学方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首,擅长墨笔竹石和人物画的创作。所作竹石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无端,如其胸中蟠郁也。
今存世可信真迹仅《枯木竹石图》卷(见下图)一件,藏日本。中国美术馆所藏《竹石图》卷尚存争议,但与记载有相合之处。《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见图二),画中绘一怪石盘踞于画的左下方,被风雨砍斫出条条纹路、残缺的边边角角印证着怪石的历尽沧桑,但石状仍尖峻硬实,盘旋如涡的石皴,似在飞快的旋转,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使画面造成运动感,显示出怪石的顽强生命力。尤其是石上数枝焦墨竹叶的点缀,给人以希望之感。
马培童以下所绘胡杨作品,用焦墨绘之,画中的胡杨盘枝错节,铁骨铮铮,古典秀美,千恣百态,有如百年的佛塔昂然挺立。胡杨有千年不倒,倒了再生的倔强精神,千百年来它的无限的情思与哲理,被众多人所膜拜。苏轼在竹的身上,找到了超脱、高洁之意。马培童所绘胡杨姿态虬曲,刚劲有力,身躯扭曲挣扎而生,有气冲云天之势。
苏轼的《木石图》,画中线条时而虬曲时而放缓,随即展开分枝,分枝上无一叶,却悉向天,枝梢直冲画外,表达了画家饱经风霜后的恬淡与安然,与马培童所绘的胡杨精神有曲异同工之处。苏轼以书法之笔,飞白为石,楷行为竹,信手拈来,自成一格。马培童以超凡尘世的胡杨,看似与苏轼作品不搭边,却向世人诠释着胡杨历尽沧桑后的倔强性格以及画家淡泊旷达的精神世界。
——(潘玮萱写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05-06 11:56:26 13 0 1454 -
刘开豪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山水画《清泉》, 竖幅 作品尺寸34cmX68cm。
2021-10-20 20:20:15 6 0 1454 -
严巍收藏日记 对话
国画《源远流长》,按朋友要求画的家居风水画聚宝盆。
严巍2018-04-10 11:14:26 4 0 1453 -
巴古宁创作日记 对话
今日立秋,抄诗应景
2018-08-07 08:54:19 5 0 1453 -
2018-09-06 17:46:25 12 0 1453
-
刘建国收藏日记 对话
12月18日,长白山书画研究院部分书画家,在院长杨春和带领下,前往安宁医院,为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献爱心,用书画启迪这些受伤的心灵。
2019-12-30 10:28:16 4 0 1453 -
吉大华创作日记 对话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2017-11-26 11:34:59 4 3 1452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超越时空的“心路”创作(一)
原创 2018-01-02 初为夔
杨牧青简介:
号草坪先生,法青居士,1973年4月生,黄土陇塬人,现居北京。著名书画家,艺术评论家,国学智慧研究者, 书画家,艺术评论家,国学智慧研究者,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发起者、主讲人。
■ 采访单位: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
■ 采访地点:四川大学
■ 采访时间:2017年12月12日
前言
近日,在成都府南河畔,四川大学创意管理研究所“创意管理评论”公众号小编文大创,有幸邀约到了著名书画家杨牧青老师,并进行了长达数小时深度访谈交流,这让我们对杨牧青老
师的艺术创作和思想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
初为夔:杨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美丽的成都。我们之前从书画艺术、国学思想、文化论述、社会影响等方面去对您做了一些初步了解,发现您被很多业内外人士称为当代不可多得的书画大家。您的书法和绘画风格及其相关理念被誉为具备“引领时代的潜质”。那么,有关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创作和价值问题,请您给我们谈一谈。
杨牧青:好的,谢谢?!按蠹?、引领”这些都不敢当。不过说到引领这个与时间相关的词,我也注意到了你的另外一个用词“传统书画”。
首先,我们说传统是相对现在而言的,现在若过几百年、几千年可能又成了那时候的传统了,这是一个关于时空的话题。现在的很多书画家、艺术爱好者,“信而好古”过了头,认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好的,这是对书画艺术的一种错误的偏执。
在当前的历史时期,能够热爱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寻求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本身是好事情。但是,需要清楚,不能一提起传统就厚古薄今,奉古斥新,或以传统为规矩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缺失创新精神。所谓“礼有损益”,就是讨论时代性和适宜性的问题,艺术也是一样的,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了,审美也变了。那么对于传统艺术的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推陈出新,这才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正道。
其实,所谓的传统,其核心就是一个“心”的问题,是一种对于生活和艺术返璞归真、回归本源的领悟。如果只拘泥于艺术风格的古风,或想着将现代审美和生活意境回归古人的方式,其实就落了下乘了,当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古人的心和今人的心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古人、今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而已。古时明月照今人,今人不见古人面,古时明月依旧在,人心悠悠亘古存。这是需要顿悟的,是一个心灵境界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明白的。
许多的书画家就死在了这个心上了,不能解脱此心,不能悟到书画艺术的奥妙与真谛,因此在具体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就丧失了书画本有的东西。纵观历史上所有极具成就的书画家都在这个心上有了一定的见地,所以他们才能够修成一代书画大家乃至大师、宗师级的人物。这需要反身而诚,需要致虚静观,书画的创作都是如此。而且在这个意义上讲,书画本身是同源的。
初为夔:您是说“书画同源”?
杨牧青:是的。本质上讲,书和画的创作都是人类本心的自然流露,在创作上来说,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创作出发点和立意点都是相同的。书是字,是书法?;峭?,是绘画。它们二者在历史递进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互溶状态,时而隐,时而现。 (未完待续) 查看更多2018-01-04 21:43:59 5 0 1452 -
李小建创作日记 对话
鸿业腾飞
2018-03-02 21:53:52 6 0 1452 -
李伟成创作日记 对话
漓水人家写生四尺斗方,李伟成国画作品
2018-04-03 23:06:39 6 1 1452 -
2018-12-05 14:37:42 6 1 1452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现今大量的考古文化与人类文化学、历史文献资料和图象文字的重新破译等科学的事实表明:
约一万年至五千年前的长江上游、环洞庭湖“古文化圈”非常重要,她与约五万年至四千年前的黄河上游、环青海湖“古文化 “古文化圈”是古中国不同的两个文化体系,源头都在古昆仑区域,“湘楚文化”最明显的是体现在七至五千年之间。
“河江、湖”两个文化体系是沿着河、江翻山越岭的“出山逐水”发展,到达“中原”汇合后约在四千年前才形成了当今所谓的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源发地在中原的意识与方向,当然现在来看“中原论”就是一个错判!
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化学研究者苏秉琦先生“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与“Y”字型文化说是很有见地的,为研究齐家、仰韶、半坡、龙山、红山、良渚及至百越给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19-02-24 09:07:57 11 0 1452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以入百姓心为其本,以谙艺术律为质。今时看来在以晋代“二王”书风“帖学”为主+王公权力+官宦贵族笼罩下的中国书法在摆脱“两汉隶书”正大气象经历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后,崇法尚意,摇摇摆摆的以至于“馆阁体 ”书法的定型为其特质。
然,书道不灭,艺道新生,在清代金石考据之风相伴下促使“碑学”大兴,且以碑学的雄强豪迈、粗犷厚重“文化意识”来挽救、振兴民族于“鸦片”之后的水火涂炭、生灵颓废之际,“二王”阴柔、简劲、抒怀之美且含有奴性媚态倾向的中国书法也只能在流于技术与佞巧中求其艺术性的发展、求其艺术性的突破。
窃喜清季以来郑燮、金农、吴昌硕、邓石如、阮元、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李瑞清、孙诒经、陶濬宣、包世臣、康有为、弘一法师、于佑仁、徐悲鸿等碑学大家“入经出经”或“离经叛道式”的成为中流砥柱,让中国近现代书法多了新的气象、新的面貌、新的骨气铮铮。
时至今时,虽有艺术特权的控制与导向,但在“全民化”的书法热情与省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状态下,中国书法更多了许多的新的新形式与花样,使古人不敢想,也未曾实施的书法面目!
至若近代徐生翁、谢无量及至当代谢云、孙伯翔、王镛、石开诸位,更催生了新的书法意趣,特别从“敦煌写经”与“民间书法”和“墓志残刻”中吸收的养份,让中国书法更有活力,去庙堂衙门化,或有返朴归真之气息,或称之为“孩儿体”。
然,“孩儿体”与“江湖书法”、与“老干部书法”、与“吼书”、与“射书”、与“行为书法”、与“美术字书法”等狂怪、野魔、滥觞之状是有本质上的差异,需慧者习书之后方能鉴之一二矣!一一杨牧青随记
抖音上点火的小视频
抖音号:1878149447 查看更多2019-06-29 11:53:03 13 0 1452 -
朱德茂创作日记 对话
书画作品《竹》
只要人品端正,脚下全是出路。
只要良心还在,身边真情相伴。2018-06-05 17:59:12 9 0 1451 -
马卫巍创作日记 对话
近作,写意画《鸿运当头》《清香悠远》,分享给大家
2018-07-04 21:09:35 4 0 1451 -
2019-05-06 09:59:38 27 2 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