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能凯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画《清香满湖》,尺寸69*140cm
2018-05-28 21:16:46 12 0 1488 -
巴古宁创作日记 对话
小品三幅
2018-08-14 15:45:31 5 0 1488 -
鉴藏文化收藏日记 对话
崔大有,原名崔启仲,号石缶。生于1991年,江苏徐州沛县人。姑且称之为青年画家?;窕髌访疲骸抖慕谄嵋场?
2020-06-01 09:11:26 1 0 1488 -
荆古轩创作日记 对话
尹峰近期习作心得:习书画者要胸中有山岳,心怀纳百川之意境,方有笔绘万峰之山,画有海江百川之气势也。
2020-07-14 02:00:22 3 0 1488 -
2021-01-26 11:52:47 24 0 1488
-
胡记领创作日记 对话
精品六尺工笔欣赏
2018-01-14 11:28:30 3 1 1487 -
周牧天创作日记 对话
来一波
2018-03-12 14:35:30 5 0 1487 -
朱德茂创作日记 对话
今书写自作句:《圆梦靠登攀,幸??糠芏贰罚吨窝锓?,一往无前》。没有梦想就没有追求,没有追求就没有生机。
2018-06-17 12:34:45 5 0 1487 -
史介鸿创作日记 对话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语出陶渊明《形影神》组诗。此句气势开阔,随顺自然,形神一体,直出胸臆,而且音调高朗,说理而不落熟套,寓辩论于其中,掷地可作金石之声!
2019-08-05 07:41:55 4 0 1487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郭建宁评鉴马培童(4)对话张僧繇。
马培童的艺术成就有"画佛开光″之说。佛成,在佛眼之睛处开眸佛光,是马培童的惊天之笔。
南北朝时期,梁代著名艺术大师张僧繇是中国美术历史开创以来至唐一千多年的 繇是中国美术历史开创以来至唐一千多年的画坛宗师。张僧繇的艺术辉煌以"画龙点睛″的标签留芳千古,传说张僧繇画龙不点睛,他说"意恐飞去″;点睛,龙破壁而飞。张僧繇,是中国历史第一个用"僧″字命名的佛教俗家弟子,他与尊佛帝王梁武帝萧衍的命运相连,整个江南寺院的壁画佛像几乎全是张僧繇的画作。张僧繇强调绘画技法的"点″功,这是继陆探微引用书法技巧入画的重要突破。不点不神,是绘画艺术的开神之功。
马培童的《吴哥佛像图》(图四)佛眼凝眸苍远,慈爱从生,有佛光济世之灵,从技法上充分吸收了大师张僧繇的艺术之气,堪为后世之表。"点″的艺术魅力在张僧繇和马培童的创作中彰显的光华精深。
图一为张僧繇,图二为张僧繇的名画《五星二十八宿行神图》局部,图三为马培童,图四、图五、图六为马培童的名画《麦积山石窟佛像图》。
解读说明: 张僧繇参与了中国历史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著名大辩论。有神论的代表是梁武帝萧衍、竞陵王萧子良、昭明太子萧统、沈约、王融、张僧繇等梁国贵族文人集团。无神论的代表是中国历史著名思想家范缜(其著《无神论》)、鲍照(范缜好友,著名文人)、袁及(范缜学生)、高位(太常博士)相当于现代名校大学校长等,辩论地点在当时南京鸡鸣寺。 查看更多2020-04-29 10:19:24 15 0 1487 -
2020-05-08 14:42:31 6 0 1487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作品名称:听声知性
规格:100cm×50cm/5平尺
款识:庚子仲夏杨牧青于京都
备注:余1999年提出并研究、倡导"中国率真派书法艺术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的书法情态中浓缩至"率真"二字,揭 浓缩至"率真"二字,揭示书法界之现状,以"书法艺术、艺术书法、书法名人、名人书法″十六字立为心传,以期广化。书法者,必是先有书,书为文为体,书当依法,不应肆意涂写或钻营佞幸为"书法"之路?;痪浠八担褪窍扔辛耸榉ㄕ飧?quot;体″才能有书法艺术的这个"用″。体用之法出于"易″而成于"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阶而上的事情,为艺者终其一生不外循阶而进罢了。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2020-06-16 10:41:14 6 0 1487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干裂秋风,苍韵庄严--评鉴画家马培童的焦墨造像艺术。
自古至今,笔墨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常见墨法有浓、淡、干、湿、枯之分,宾虹先生更总结有七墨之法: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焦墨 之法: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焦墨、积墨、宿墨⑴,其中焦墨是众多画家探索山水画之重要笔法,如张仃先生一生都在探索焦墨在山水画中的应用。
当代画家马培童独辟蹊径,其以石窟佛像为主体,融合甲骨文、象形文字、岩画、汉画像、石刻等元素,创造了别开生面之焦墨造像形象。中国的石窟造像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件遗产之中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存证。
在一千多年的敦煌壁画之中,其历代佛造像皆以线造型为主流。在有恭敬心的艺人之手中,庄严是佛造像最重要的特征,麦积山石窟及青州造像中虽有微笑之形象,但亦不失庄严。从历代的佛造像绘画可以看出,以墨淡意雅为主流。马培童九十年代即师从张仃先生研习焦墨,一直对焦墨情有独钟。其探索把多应用于山水画创作中的焦墨笔法,尝试用于石窟造像写生,紧紧抓住佛造像之“庄严”特征,以形传神,所绘之石窟造像肃然而庄严。墨色黑白分明,虚实相间,形成了新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探索是传统佛造像绘画艺术的补充和完善,这种探索精神是有功德的。其焦墨造像艺术,特征有三:一是线质苍润。石窟造像皆高大、庄严,让人站在面前悠然产生尊崇之感,这种环境、空间而产生的“气场”形之于笔端,就需要沉稳、厚重的线条来表现。当代美术教育家卢沉说过“画线要像犁耕田一样。用笔一定要追求毛,涩,沉着入纸”⑵。马培童独创的“刻石皴”线条用笔沉稳持重,或涩或拙,厚重质朴。其一反人物画线条外轮廓线重,内侧线条较淡之特点,而是以形为导向,在结构线内蹭擦或有厚重之线,形成虚实相间的块面,使整体造像形象更为突出。二是以形传神。如北宋韩拙所言:“用墨太多,则失其真体,损其笔而且浊” ⑶。传统佛造像多以线造型,少墨多晕染,以墨分阴阳。如何处理墨多而画面不浊这个问题,马培童探索以外轮廓线加蹭擦“挤”出形态。不同于西画那种追求明暗的复杂描写,这种以线、蹭擦块面而构成的佛造像,用墨虽多,但形神兼备。如其创作的焦墨作品《龙门石窟》,其毗卢舍那佛造像造型准确,显圆满相,以形写形,更具有摄受力。三是民族绘画元素的融合。中国画的焦墨笔法只是表现绘画的工具,而绘画如何把石窟造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表达出来,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马培童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融合多种古文字、岩画、石刻等民族语言元素,统一到石窟造像这一主题上,如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作品,都有非常好的呈现。近年更是跟随国家“一带一路”的步伐,在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做了大量写生,这些“造化为师”的写生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其焦墨造像艺术语言。
马培童真诚淳朴,勤奋执着,勇于创新。在当前美术界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⑷的大环境下,坚持学古不泥古,行万里路坚持写生,其足迹早已遍及了海内外。从其创作出大量的焦墨艺术精品可以看到,这种执着的求索精神是值得随喜的。其在日志谈到这种探索精神就是一个字:“熬”,如其所言:“在我这几十年的焦墨之路上,熬,是我对焦墨艺术的修行。熬是能量积蓄。熬是对艺术最好的磨石。熬是生命赐予的最好礼物。熬是上天赐予你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机会”。释语有: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纵观国内画坛,马培童不仅在焦墨造像艺术独树一帜,另在古村风情、胡杨图、经典山水画焦墨再现等方面亦有诸多探索,当前因循守旧者居多,这种积极探索的画家还是少有的。相信这种“熬”是值得的,这种探索已在中国画坛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创作硕果累累,也是其发心的最好回报。
诚愿马培童的焦墨造像艺术探索能形成理论体系,结合其写生实践,能独立画派。并祝身心康泰,越来越好!
作者:周晶,号子彦,《荣宝斋》杂志社特约编辑。美术研究、评论。佛学博士。 查看更多2021-01-11 15:30:28 18 0 1487 -
宋继兰创作日记 对话
为老父亲祝寿。
《岂止於米,敬期以茶》
作画《竹报平安》
宋继兰2018-03-14 18:10:17 2 0 1486 -
粟盛林生活日记 对话
给深圳华为员工学国画第二期学员进行国画培训!苦中有乐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8-01-22 11:28:08 1 0 1485 -
杨增超创作日记 对话
彩石《洞天仙境》,杨增超
2018-03-07 12:58:41 2 0 1485 -
高勇利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綠樹多生意,白雲無盡時》
180*68cm
軟片未裝裱
高勇利2018-04-08 18:33:44 5 1 1485 -
汪琼生活日记 对话
巢湖市美术家协会釆风笔会,活动掠影。巢湖市文艺轻骑兵,美术小分队风采。
2018-04-12 09:18:56 7 2 1485 -
于永强创作日记 对话
最新作品(和谐)50X50
2018-04-14 06:03:18 4 0 1485 -
严巍创作日记 对话
新原创《独峰晨晓》
2018-04-21 21:13:13 4 2 1485 -
田光荣创作日记 对话
田光荣国画,四尺斗方《大吉祥》。
2018-04-22 20:37:15 5 1 1485 -
马培童生活日记 对话
香港美协在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采风写生;
7月7日中午我们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采风写生,宜黄电视台跟踪釆访。
古城宜黄,建县一千七百多年,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青水鱼 一千七百多年,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青水鱼儿欢。是夏布、京剧的发源地。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主战场,黄陂大捷、东陂大捷是红军史上打的最漂亮战役,红色宜黄有五千多人参加长征,烈士有七千多人。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及七位元帅和上百位将军在宜黄留下足迹。
宜黄有千年古镇棠阴,千年古村上狮溪,麻坑古村,严坑古村,沿河而建,历经千年的岁月,好似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圣地,到处散发着宁静、古朴的气息,自然而美好。 查看更多2019-07-12 16:39:38 9 0 1485 -
2019-07-31 08:09:21 14 0 1485
-
马一祥创作日记 对话
梅花沁心脾,玉兰香人衣;路转石桥处,桃红两岸堤。清晨健步滨河公园诗一首。(最后一张是去年植物园照的,借此晒一晒)
2022-04-09 11:46:44 3 0 1485 -
2023-03-09 10:26:17 13 0 1485
-
汪林创作日记 对话
作品(回眸)完成!尺寸66x35cm
汪林作品2018-04-24 18:42:57 9 4 1484 -
曲锡旺收藏日记 对话
天津作家书画艺术展,昨天(9月25日)在天津文学艺术展览馆布展完毕,将择日开幕?;队焓惫饬?
2018-09-26 11:36:56 12 0 148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之论议
我力倡的“甲骨文非卜辞说”是可还原殷商及以前的文化文明史,亦即我力倡并主导的“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之其一。“ 甲骨文非卜辞说”已经出现十余年之久了,但我预测还需三十 三十来年才能流通呵……
按我力倡的“甲骨文非卜辞说”之思想,现已整理出的6千多个甲骨文字都可以解读的……关键是,一个字奖励5万、10万的,这一下子我就无法解读了?;凰阆拢簿褪撬凳O碌?千来个字就有两亿多到四、五十亿的大蛋糕,如果加上出版发行,那就上百亿……这么大经济利益蛋糕怎么切分呢?这是一个大问题,或许先要进行立一个怎么花用经费的课题研究或项目。
能解读、符合中国殷商时期那段历史,甲骨文非卜辞说就可以站住脚了。至于多少万、多少亿的奖励金那是后话了。但是若 不涉及经济利益解读出来的也估计没有人认可的,首先拥有学术话语权者会打死你的……说你是个离经叛道、草根民科之类,不尊导师之教诲,不见学术印刷物的国家类或院科类的出版物……人微言卑与人微言轻到底是卑的原因还是轻的原因哈?!
按我说,譬如:
甲骨文中常见的“卜”字,是表义不同的记事记录的“记”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不同的,所以甲骨文字中“卜”形体构造就很不统一的,一会儿短撇在左,一会儿短撇在右,一会儿短撇靠上,一会儿短撇靠下,或长或短。 “贞”字, 是“鼎”字的特殊表义形体 。 “鼎”上加一个“卜”字 的指事义符表 崇敬先祖的意思。
就这两个字不要堆写论文已经就可以说明问题的,需要问题是不需要用论文式的去堆写的。关键问题是,如果“卜”不是“占卜”的话,那一百二十余年来以研究、释读甲骨文文的甲骨学大厦似乎就得要拆了重建……问题是大厦内的那些牌位又怎么去安放礼敬呢?
通过大量资料了知,殷商人脑子没进水,他们不会用、也不敢用“鼎”这种器物当煮食等日常生活用物使用,也并非是单纯的祭器、礼器,而是代表着一种天、帝、神、巫、王权的象征,所以所有的比较完整的甲骨刻字中都有卜什么紧接着贞什么的出现。至于“钟鸣鼎食”那也能出现在丧尽天良以剥削蚕食黎民百姓的贵族精英群体层了,其它群体不会出现这种奢华的事情。
诚然,自1899年甲骨文问世以来,几代前辈学者对甲骨文研究巨功甚伟,不可磨灭的,但内有许多文字、文义解读和对甲骨文的认识还欠妥,欠准确,欠科学。这是由于晚清民国之季,当时在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前辈以“经学训诂、金石考据”等先入为主的“甲骨文是卜辞说”的认知和主导思想,以及盲从所谓的国际学术界对“文明标准界定”的“西化思想”胡闹下,使中华民族本有的甲骨文首当其要的释读问题就陷入了“甲骨文是龟甲占卜写辞”的研究困惑与死胡同了,也导致120年来至今将整理出来的6200多个字无法准确的解读和释义,还至文字的本义本源。而拥有、掌握学术研究话语权的阶层,往往在学术象牙塔的圈、层和人文社科项目课题研究的堡垒中一框萝卜萝卜一框的打转转。
其实,甲骨文字不是龟甲占卜之辞,是我力倡的“甲骨文非卜辞说”之观。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在诉说、记录、承载着上古中华文明的一段殷商文化文明史,每一个字都是一个鲜活的面孔,字字含情,字字有义。
对“甲骨文”学习时日久了,就会感受到每一字都会说话,每当静夜入寐,似梦间就能听见这些古文字向先生我说话,诉说它们的苦衷……它们,有血有泪,有喜有悲,有欢有愁,有的手舞,有的足蹈,有的金戈铁马,有的河水涛声,有的仰天长笑,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媚显世态,有的争斗不息!
虽然“甲骨文非卜辞说”已经出现十余年之久了,但我预测即是在当今网络传播极快、极其透明公开化和相对的来说重视民间学者研究和言论的“新时代大发展”期中,估计还需三十来年“甲骨文非卜辞说”才能流通呵,因为待“离九运”这一元二十年结束了才能再开新局!一一2020.5.11杨牧青记于京华 查看更多2020-05-26 11:20:22 7 0 148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问: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学家可能隐瞒了"三星堆″的研究和中华文明可能是来自于西亚文明?
答:三星堆文化的研究,专家没有隐瞒什么的,实物都在那儿摆着,是专家没懂没弄明白三星堆文化在诉说什么而已。中华文明 在诉说什么而已。中华文明"西来说"不靠谱,如今较为先进的地质、气候、水文等研究表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到西、中亚/地中海区域、英格兰和意大利半岛及所谓的两河流域一带,几千年前还是荒原、大荒呵,虽有3万年前燧人氏后裔西迁的火种撒播,但也没有形成一个象样的成形的文明,请不要被"西方伪古文明史体系/古埃及伪史、古希腊伪史,甚至古罗马伪史″忽悠了呵,至今欧非许多土著还没有从古部落生活状态进化至我们周秦时期的那样的文明时代呵,不论语言文字还是着装与社会结构,都还比较原始式的原生态呵!5千年前世界倒真的是一体,世界大同,实际是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体的,亦即"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之相关研究表述! 查看更多2020-07-07 15:22:13 5 0 148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妇女能顶半边天:意思是指妇女的潜力很大,凡男人能做到的,妇女同样能做到,妇女的劳动创造要受到尊重和?;ぃ巳似降?,男女平等。
现在基本上确定,1955年伟人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一一新中国妇 国妇女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向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妇女可以撑起半边天!
但有学者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指出:“妇女能顶半边天”,源于民间“妇女是半边天”的俗语,由地方妇女群众在“大跃进”中提出,经由高层领导人推广后,转化为一种关于妇女解放的国家话语;在提法上,有“妇女半边天”、“妇女生产能顶半边天”、“妇女顶着(住)生产半边天”、“妇女顶着(?。┰窘氡咛臁?、“妇女顶着整个伟大事业的半边天”等多种形式,后归一为“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经典话语。 查看更多2023-03-08 10:11:32 7 0 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