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认证2020-07-26 08:58:23 8 0 1532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杨牧青:复谈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假通用字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等颁布了许多政令,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随之,社会更多有识人士参与和投入,使 ,使“国粹文化”的“甲骨文”这一“冷门绝学”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契机!
在此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下,我以近三十年来对“上古文化”研究的科学认知和书法、国画艺术的创作实践,及对“古文字”研究的心得体会,在一些先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力倡“甲骨文非卜辞说”、“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且先后撰写了十几万字文稿以阐述我的学术观点,发布在相关网络上影响度还是比较大的,也有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
今时,我所做的这一切,惟有“努力期使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有一个新的突破,走出庙堂,走出圈层,让它多些大众普识普及化?!?br>图片
天门开,贤人出。我们研究历史、探知文化、学习传统、汲取经典,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当下社会,服务时代发展的需要,启思未来,有益将来,而不是要返归到古人的时代状态中去,更不是抱守着古规古法而不放,成为一个透顶的迂腐样子!
自1899年甲骨文广行于世以来,通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已取得很多收获,不论从研究人员增量还是体制内外组织机构增多,不论从文字考释还是从史学、社会、生活等方面研究,都是成果迭新不断的,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恕不多言了。
今天,就“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这个问题,我再着重谈一谈。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杨牧青: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应使用通假互借字去填补》小文,随后又录了《杨牧青谈甲骨文书法用字通假的问题》《甲骨文书法浅述》《甲骨文书法临摹与创作》等小视频,有心者可去翻阅,其内比较重要的有三个点:
1、一百多年来对甲骨文字的性质、定义出了偏误,出了问题,甲骨文不是殷商人凡事都崇尚鬼神、迷信天命进行占卜而形成的文字。今时,对甲骨文的解读,这是一个思想和认知的核心问题,更是涉及到华夏人文化的智慧与愚昧、中华文明的先进与落后的一个大是大非的大问题!
2、就书法及任何行业、任何职业,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合乎时需,不能笔墨当随时代的都是有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因甲骨文书法创作者不明白什么是文化而什么又是艺术,什么更是中国的书法艺术。
3、在甲骨文书法创作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通假字,使用通假字过多则不利于甲骨文当下与未来传播和普识普及,代因时兴是社会前进的历史规律。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1735-1815)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析言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笔导噬?,在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现代统称为“文字”。在称‘文字’之前是不叫‘文字’的,有了‘文字’概念都是先秦以后的事情了,至少在春秋之前(约2476年前)是没有明确的文字概念的。
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孙常叙(1908-1994)先生在谈及“古代汉字本质”时说:“字形、字音、字义这三个观念由来已久……在先秦时代,人们的认识并不是如此的,那时还没有现代汉语的‘词’这个名称,而是把它叫做‘名’的……写意而不写话,并不是文字,‘图画文字’和‘文字’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交际工具……”孙先生对文字与语言及文字起源的问题,所论精当可?。ㄏ昙砣缟兑笮婕坠俏氖涤米值洹分兴锍P鹣壬缎颉返牟糠郑?。
援引以上这些内容,对甲骨文书法创作“用字”方面是有很大帮助作用的。只有做足学问,熟知“汉字”的形体构造原理和规律,才能在甲骨文书法创作遇到缺字少体时得心应手,顺手拈来就是“字”,就是艺术,不再由于甲骨文的字数少、字体不足、字形不完备而发愁,也不会去陷入“字典”给出某些不当、不正确的结论误导!
图片
中国文字包括汉字、藏文字、蒙古文字等。甲骨文是如今能够知道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汉字”源头,距今约2900年至8000年左右(以周初甲骨文至贾湖遗址‘骨刻文’为算,中间还有距今约4500年至5000年的西安斗门‘骨刻文’等所谓的‘图画文字’的过渡期。)
甲骨文大批量的出现于安阳殷墟遗址中,其时间约在距今2900年至3300年之间,从史称“盘庚迁殷”到周代建立初期阶段。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使用的汉字,它们之间的传承脉络清晰,溯源有据可证。
思维、思想、认识、方法和结论,是这个客观呈现的物质世界中任何问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你用什么样的思维,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认识,产生什么样的方法和结论!
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字,自从发现后历经百年,许多顶级的大学者按“义理训诂”、“依形隶定”、“旁侧引证”等方法,到目前整理出了6200多个(见曹锦炎主编《甲骨文字形表》),能够用形、音、义解读的约1300字左右(网上有人说解读或识别了2000多个字,或多半数以上的字已释读了,估计也是自诩噱头罢了。)
就已释的1300多个字,若按“甲骨文非卜辞说”观点去分析,内面还有许多的字是错释误判的。同时,百年来出版了几十种甲骨文字典式的“大著”或名之谓“优秀图书”也是相互矛盾,舛误层出不绝。比较而言,还是徐中舒先生编著的《甲骨文字典》比较详实,冷静客观。
在甲骨文的通用通假字方面,不仅囿于书法创作用字缺少的问题,而是一个对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非常重大的问题!
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不应是死水一潭,不应是走进死胡同,也不应是高墙大院的特权,应该是一个全民式的、开放式的、阳光性的文化学习、认识和教育传播、普及的事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正好能够弥补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不足之处。
要“普及化”,关键在于“大众的普识”,要有比较好的普遍性识别方法,这需要从事甲骨文教育教学推广者去深思!见人形是人,见鸟形是鸟,见火形是火,见山形是山,见水流形是水……等常见的300多个甲骨文字,给小孩子一说就懂,一讲究明白,他们大都能感知其中的奥妙。
譬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经典的诗句。七个字,甲骨文未见渡、无、横的字形。在甲骨文书法创作时,死脑筋不知开化者就会按着“字典”给出的字形标准去照搬、去抄写。结果,从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角度来论,就会产生许多不妥之处,不利于甲骨文的大众化,不利于甲骨文在新时代及今后的发展需要!
甲骨文“亡”字被释义训解后通“无”字,将“度”字通用“渡”字,也有将“涉”字被释义训解后通“渡”字,把“黄”字通用“横”字。于是,在没有古文字专业知识和对“通假字”使用方法不熟知且不会对“字义”进行“通用”的“大众”,在欣赏、阅读甲骨文书法作品的时候就会变成“野涉(度)亡人舟自黄”的景象了。这是“字典”之误导还是书法家之“无知”?抑或还是大众之“愚笨”呢?需要全面的深思反省??!
按说,最复杂的事情都可以简单化处理,大道至简,智者从之。应将渡、无、横三个字按着“字”的形体构造原理和规律,并借鉴甲骨文后起的金文、简牍文字形体遵循“甲骨契刻精神”书写就行了。
水+度就是渡,形声字,且不失“渡”的义理与意思,故“战国简”就会有如此形体的(睡?日甲83背)。无,象形加会意字,直接用春秋晚期《齐中姜镈》的“无”或战国简“无”(睡.為43.秦)或东汉《说文解字》收录的古“无”字即可,不要写成“亡”或“無”、“舞”的甲骨文字形。
横,形声加会意字,始见于简牍与小篆体,直接用甲骨文形体的“木”加“黄”书写即可,不能单独的写成“黄”字。古人在“黄”的左边加“木”的示意,是有深义的,它表立木以示方向的,为了和具有执玉行令意义的“黄”字有所区分。今天,不能为了甲骨文的书法创作而抛弃“横”字当初产生的本义和要表达的意思,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而“通用”??!
或许,现时代的甲骨学者(包括文字学、语言学、考古学、甲骨文字研究者等)大都不通中国书法之道,不谙甲骨文书法之艺,不会写毛笔字,不知其性,只知道按着传统的“通假”方法来说事,坐在干净明亮的房子里想当然的编书立著,不顾及实际的文字更替新生与发展特征,将甲骨文如今隶定出的某一个字硬要去“通用”若干个字,也不管这个‘字’的字形构造原理与被通用的‘字’的字形构造原理在义理、意思、使用上是不是一样的问题,就给“通用”了,若深究其根,还是比较误导人的!
形、音、义,这是汉字的基本法则,即就是清代训诂学、音韵学方面的“文字学巨匠”王念孙(1744-1832)先生所遵循的“音义结合,因声求义”的原则也不能成为普遍性法则的。音相近,义不同;义不同,形、音往往不相同;形相近,音、义也往往不相同,至若“同音同义形不同”这些问题在汉字体系中经常出现,不能用同音、同形去同义而对字进行“通用”,以为首就是全能的,什么都可以统领。
在《甲骨文常用字典/后记》(刘钊、冯克坚主编)说:“尤其是字头下标明的‘通用为’信息,将一扫因甲骨文字头太少,书写甲骨文时常常找不到对应字的困惑和苦恼,相信会受到甲骨文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翻看这本字典,果真有许多的“字”被“通用”成了许多的“字”。细阅之,有颇多的强拉硬配问题。
如,将“安ān”字“通用”为“鞍ān、按àn、晏yàn、案àn”;将“夸kuā”字“通用”为“跨kuà、挎kuà/kū、洿wū、胯kuà、绔kù、刳kū、垮kuǎ、姱kuā/hù、誇kuā、匏páo、瓠hù”等(拼音我加注的),例子较多。殊不知,有的形体、读音好像与甲骨文相似或类似的晚出字,它在本义和用意、使用上与其前形体、读音好像相似或类似的甲骨文是不一样的,也不同的,是不能被“通用”混淆的!
古人使用通假字,是当时“文字少”或王朝礼制“避讳”客观原因不得已只能去“通假”。如今文字很多了,还为了某个理由去通假或以“通用”之名似乎是有悖理于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规律呢?
历史的发展事实表明,文字从一个、两个开始到几十、几百再到几千个字,再到今时统计约有九万多个字,都是因为时代发展需要和语言交流需要而从少到多的不断创造,不断产生。如果不是为了“需要”,那么汉字的数量也就不会有今时的九万个之多,停留在远古的几百个字就行了,或停留在甲骨文的文字时代就行了呵!
图片
问题来了,请思考:
能用现在已释读出的1300多个甲骨文字通用/通假/代替如今九万多个汉字吗?显然是不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譬如,“安”字本义是表达远古穴居(窑洞/土窩子)时代在“洞穴”里有“女人”才能“安定生活”的意思。后来,“安”下加木成为“案”字,其本义是表达在穴居外的地方支起个木制物上面放置物品以供奉先祖的意思(类似香案祀典。过去黄土窑洞的院落会在窑洞外称之为“天地”的地方叩拜祖先、祭典神灵,或举办婚假礼仪,名之为“拜天地”?;蛐硐执咔酱笤旱难д咦颐谴蠖纪牙肓巳嗣竦幕闵睿笔Я嗣穹缑袼椎幕旧罡兄胩逖?,不明真相而撰词诌文罢了?。?br>据查可知,“案”字的形体构造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与甲骨文“安”字相去近千年,其二字要“通用”似乎成了强行的一个拉郎配?!音相近,义不同是也!就此一列就能说明很多问题,其余的就不一一解释了,慧者可自悟其妙其理。
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时缺少“甲骨文字体”时,完全可以用“甲骨契刻精神” 和汉字的“六书法则”参之金文、简牍文字,去按甲骨文的“笔画契刻意象意趣”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字体的造型艺术。如这个“案”字,因甲骨文有安字、木字的形体,那就写出上安下木的甲骨文字形就可以了,没必用“安”去“通用”的。同时,这个“案”字且也不能把上下位置给变换成左右位置,若左右位置则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桉树”的“桉”字了。研究文字演变演化史,从古到今,人们在造字的时候非常注意上下、左右、内外的结构重要性,希望大家多去看一看,多去参究参究。
现时代及今后,甲骨文要通过中国书法来焕发青春,恢弘其神采,说到底,这又是一个思维、思想、认识、方法和如何结论的问题,不是某些权威或专家说了算的问题。
还有,所有的《字典》也不是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奉典不如无典,关键在于我们自性上对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之间的认知是怎样的。种豆得豆,什么蔓上结什么瓜,需要我们从根上去理解。就甲骨文书法创作来说,还是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为好,这样更有利于甲骨文的大众普识普及化!
最后要说的是,在写本文时,除了一些“文字研究”、“甲骨学”、“书法史”、“美术史”等常备资料之外,还大致翻阅了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唐代)、林祖泰《殷虚卜辞通假研究》(1978年)、李翠榮《殷墟甲骨文通假字初步研究》(2007年)、王辉《研究古文字通假字的意义及应遵循的原则》(2009年)、黄天树《殷商甲骨文音系研究》(2010年)、安国钧《甲骨文字通假辑解》(2011年)、阿獃《实用甲骨文通假字汇》(2014年)、鸥明涛《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异同浅析》(2018年)等,从中受到的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甲骨文书法创作不宜使用通用通假字”的观点,以示明白人!2021年5月28日杨牧青于北京。
一一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暨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 查看更多2021-05-28 15:25:37 8 0 1532 -
汪林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工笔画可爱猫猫系列作品欣赏,汪林葵卯年工笔画作品。
2023-12-29 15:33:28 15 0 1532 -
李小建创作日记 对话
乡村人家
2018-01-07 06:36:50 3 1 1531 -
已认证2018-05-16 09:20:46 7 1 1531
-
2019-01-26 10:41:37 5 0 1531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今日有感,中国浙江省良渚古城遗址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增至55处。
专家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将 城遗址将中国新石器时代这一被远远低估的时代正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诉说着来自五千年前的文明,这不止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同时,网络上从官方到民间,在欢呼、点赞、信息转发中表现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终于被世界承认的一片景象。悲夫!对中华文明探源,若打不开、突破不了“教科书式”和“衙门庙堂化”的思维误区和禁固,若不按自己文化传承去搞跟着它国制定的“文明标准”胡搞,不注重“高手在民间”的血的教训,中华文明探源的路还很长,还需牺牲一大批人文科学研究者,东方中国的文化阳光想普照世界还需很长的时日!
杨牧青人类上古文化研究观:
1、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
2、梳理上下一百万的人类上古文化脉络,探究中华文化五万年的路径,确定中华文明三万年的观念,亟需改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乃至八千年的欠准确的说法。
3、以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追根溯源为重点,交流互鉴世界其它各文化与文明的探究论证为辅,可参考本公众号内有关”人类上古文化谱系研究课题组“文稿和动态。
4、草坪先生(杨牧青)诗”一古八氏立乾坤,七帝三王说昆仑,两代相传十三朝,逸师心书作遗训。万代千秋一刹那,子夜玄灵照神魂,先生抹泪拜苍穹,无愧先祖佑子孙?!扒叭浞纸猓?br>
一古八氏立乾坤:一古即盘古;八氏即燧人氏、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九天玄女、有巢氏、西王母、神农氏;乾坤即子午位,天地之位序,上对北极七斗,下应九州河岳。
七帝三王说昆仑:七帝即神农氏炎帝、有熊氏轩辕黄帝、九黎氏帝蚩尤、金天氏少皞挚、高阳氏帝颛顼、高辛氏帝喾、青阳氏帝挚;三王即唐尧、虞舜、夏禹;昆仑即大昆仑之概称,实为当今昆山山脉区域,源发点在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交汇处。
两代相传十三朝:两代即夏、商,十三朝即周、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今。
——其它可参阅《杨牧青:人类上古文化谱系年表——追根溯源血脉不断》《杨牧青:探究三皇五帝新序位 传承中华文明大血脉》《杨牧青:上古文化研究揭示 古中国在昆仑山区域西端》等文稿。 查看更多2019-07-06 18:31:48 5 0 1531 -
已认证
龚光万创作日记 对话
此景凡间少,欲辩已忘言。过去山村过河要走跳蹬,下大雨水将石磴淹掉,雨停了石磴又露出,又可踏磴而过,以免涉水。戊戌除夕之作,龚光万
2018-02-24 10:24:31 4 1 1530 -
苏进春创作日记 对话
竹子 苏进春
2018-02-28 21:46:21 6 0 1530 -
徐立业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云龙山下似春意 》 ,六尺整纸 ,180*98厘米,徐立业
2018-03-19 18:28:55 3 0 1530 -
魏太兵创作日记 对话
水乡佳境一套完成,魏太兵作品
2018-04-08 18:31:29 5 0 1530 -
陈祖松创作日记 对话
漫漫人生路,天天梦想奔。
漫漫人生路,多多梦想奔。
漫漫人生路,强强事业心。
漫漫人生路,高高志搏天。
漫漫人生路,高高步远程。
漫漫人生路,勤勤学习心。2019-11-15 07:42:36 3 0 1530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画的禅境:引禅入画表现净心顿明的空浩之境-童心写历(10
焦墨画在传承文脉基因的前提下,枯笔骨意更加纯粹化。把物象抽象处理后变成画面需要的视觉元素,气象萧疏、作品引禅入画表现净心顿明的空浩之 入画表现净心顿明的空浩之境,有着虚空明境的审美意趣。禅意颇浓。
禅的感受状态从美学的角度看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的境界,这种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中称为意境;意境中所表现的相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经验中的感性之相,它是一种本体的实相;实相是一种无形之境,至象无形、至音无声,境不是一个实际的现实之形,是意中无限之形,不是现实之相;而是意中之大相。正因为意境之相是超绝于眼中之象的,所以它能无不形、无不相;因此境是导引欣赏者进入无形大相的一种象征。在直观中顿悟就是境;因此禅境也是艺术中的意境,美学中的美境。下图我的创作,(抗寒)全国人民都在抗肺炎疫情,就象胡杨一样经风雨,抗严寒,打一场灭疫情的战疫。
马培童2020,02,04 查看更多2020-06-28 14:58:54 21 0 1530 -
宋德发创作日记 对话
刚完成的油画《她哭了》,孩提的情景再次浮现
宋德发2018-03-19 21:18:25 4 1 1529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本网讯:2019年3月25日,《澳门晚报》(本报记者冰洁)以《杨牧青:笔墨天地显春秋》为题在《澳门艺苑A5版》刊发了著名书画家,艺术、文化、社会评论家,国学智慧与人类上古文化研究者杨牧青先生的原创《心 静得境》、《塬畔长情》国画作品及对杨牧青先生的相关艺术评论。
澳门晚报以杨牧青笔墨天地显春秋为题刊发艺事
文中说,中国书画艺术历史发展表明,一名优秀的书画大家除了对书画艺术创作基本要素娴熟之外,就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识修养为其根基。根系黄土陇塬的杨牧青先生,四十不惑栖居在北京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交汇的大都市中熙来熙往,默心观照,不乱方寸,凭借对书画艺术的创作深入和研究升华,以及丰富的人生艺术经历和深厚的国学文化和对人类上古文化研究的底蕴,以率真情怀和原生态大写意理念,用坚实的学识修养,取法前贤,敏于当代艺术实践与创新,突变他的中国书法、国画之法,形成自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艺术风貌,堪为当今一位不可多得的书画大家。
同时指出,杨牧青有着一股不同寻常人的艰辛艺术追求过程和非凡的艺术天赋,在与生俱来的大西北粗犷、雄浑、敦厚的地域特性中造就了他的书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在他的书画艺术作品中,能让人读出博大与厚重、大胆与深邃的交织;能让人读出率真与洒脱、凝练与深义的互融;能让人读出特有的笔墨语言和文化基因。他创作的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从构图到用笔,再到用墨、用技法,都讲究着一种寄情于自然,向往于生命,力求“率真”而又“空灵”的感觉,不同于宋、元细腻勾描的重峦叠嶂,也不同于明、清文人画的山水写意,而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介于意象和写实之间的大写意山水画的新局面。特别他的“东西宗论说”与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出的“南北宗论说”形成了一个新的呼应,使中国山水画在艺术实践与研究上拓宽了视野。
最后说,毋庸置疑,杨牧青的书画艺术在他国学文化和人类上古文化研究的底蕴哺育下,有了一套自我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巧,观其画,赏其书,读其文,与其往谈,不难察觉出他有着对自然、对人生、对书画、对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因此,他的笔墨在天地挥洒之际就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并且能够成就他书法与国画艺术交相辉映的整体风格,流露出非常自然的艺术本性,真可谓是物象心语的春秋大义?。ū嗉阂战缤?/span> 查看更多2019-04-30 10:20:26 7 0 1529 -
已认证2019-09-15 09:37:31 15 0 1529
-
已认证
叶仲桥荣誉资质 对话
以自己的实力签约中国教育电视【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组,让亿万观众看到自己的艺术丰采。
2020-04-04 12:54:27 12 0 1529 -
陈刚创作日记 对话
狂风卷着巨浪,凶狠的冲上海滩,瞬间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岸边房屋毁伤无数,渔船被击的粉碎,哀嚎的人们绝望的奔跑着..….
接到命令,我果断的吹响了集结号,战士们艰难的迎着飓风抢救者受灾群众。
一时 众。
一时间,我的俱乐部成了避难所,炊事班的同志们很快烧好了热水,做好了热汤面,这一刻,军民鱼水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可怕的几小时,最黑暗的几小时,最绝望的几小时,都被我遇上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信仰,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拼死?;と嗣袢褐谏凸也撇?,尽最大的努力使其减少到最低损失。
每个人都精疲力尽了,但强大的精神力量永远支撑着我们这帮穿着军装的年轻人。
逆行者是崇高的,为了党和国家,为了人民群众,我们不怕流血,不怕流汗,宁愿牺牲个人的生命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灾难总会过去,希望就在眼前,我真的不知道,那些在灾难中还有心思搞形式主义的人是长的什么脑子。
许多年过去了,这种情景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附:国画山水画小品《清泉》《蜀山情》请欣赏。 查看更多2020-05-11 15:48:36 16 0 1529 -
任清宇生活日记 对话
拍几张雪景,是不是落上款题上一行字,加几方红印章就变成一幅好画?再加个小鸟在上面,画面就会更生动了!
2018-01-11 13:07:26 4 2 1528 -
陈利波生活日记 对话
2018年1月14日在杭州万豪国际大酒店参加中博国藏年终盛会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副部长(左一),原浙江省武警总队司令员著名书法家何虎将军(左二),世界华人企业家联合会副主席曾云风(左三)合影。
2018-02-03 13:40:50 2 0 1528 -
狄峰收藏日记 对话
清末民國時期的名人名家熊文瀾的墨寶。歡迎品評收藏?;队到涣鳌?
2018-03-15 12:59:24 4 1 1528 -
高志刚创作日记 对话
我的大篆金文書灋创作《忠孝仁智信》
规格:四尺整纸138x69cm。
材料:仿古洒金宣纸软片。
高志刚2018-03-20 22:01:41 2 0 1528 -
张文健创作日记 对话
四尺斗方习作,张文健国画作品
2018-03-27 18:42:11 3 2 1528 -
马培童生活日记 对话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美术家协会武夷山写生》11月12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培童带队武夷山写生,画家有来自香港,深圳,广东,厦门,?建,湖南,上海,天津,北京,参观考察了武夷山建阳弘贤书 院,由弘贤书院院长王小艾介绍弘贤书院的发展传经送宝,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美协主席马培童介绍了香港美术家协会,一带一路东盟十国文化交流巡展,和国内建立了十三个香港美术家协会联络处、和写生创作基地、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写生、创作,提高了绘画技能,取经、和传经送宝作了文化交流座谈会。
我们为文化交流而来,为人间真情而来。王院长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并全程陪同。香港美术家协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批准设立的专业艺术团体;由港澳资深文化学者,知名艺术家携手内地全国各省著名书画艺术家共同组建,集书画艺术交流,研习,在交谈有说有笑中,交流技艺,观看书院,展厅,从大家的笑靥来看,收获满满,春意盎然,人间有爱一家亲。
双方贵在交流”这里大家认为,交流能够加深香港美协会员对优秀书院和武夷山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增进双方的情感认同,共同致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美术家协会 查看更多2018-11-17 17:07:15 17 0 1527 -
2019-07-20 07:10:59 5 0 1527
-
窦世魁创作日记 对话
故宫出版社发行2017年台历,窦世魁专题
2017-12-15 12:28:27 8 3 1526 -
高勇利创作日记 对话
《雲壑飛泉》,48*70cm,軟片未裝裱。高勇利
2018-03-15 21:06:16 5 0 1526 -
2018-05-06 10:59:49 13 0 1526
-
2020-03-02 16:02:47 17 0 1526
-
王林昌创作日记 对话
心净梦湛然、见湛然 见思通达
夜有一梦:登山,重峦叠嶂,曲径通幽,山清水秀,天蓝云白。因喜欢画山水,便看裸石巨岩呈浅赭色,树浓荫绿若滴,浅绿深绿夹浅黄。坐亭观光,飞光流彩,天地神清气为一爽。梦便悍然 一爽。梦便悍然。
怔怔的醒来,皓月当空,农历十四五的光景。推窗看天,狗不吠鸟不鸣,万籁正酣。万里无云,天蓝星希,云白若棉。记起了在新加坡时,有次游玩晚归,至悄静处抬头看天,云白若棉随路当头。然后很劲地想,在北京,在西安,天是否也是如此清净,没有明确肯定的答案。
此刻正好?;非蛭弈谕?,同此清净湛然。湛然常性,本自清净,云飞鸟鸣,海陆空行,无非一心一念一感觉。
怔怔时忽然明白:心净梦湛然、见湛然,见思通达。 查看更多2022-01-28 09:43:27 21 0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