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5-19 10:16:54 5 0 1595
-
陈文斌创作日记 对话
书法作品: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苏东坡词2020-06-20 08:20:35 11 1 1595 -
2020-11-19 19:35:00 5 0 1595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中国人穿中国文化的T恤一一杨牧青原创系列“甲骨文书法”具有品牌化、标识性的艺术品流通效应,作品已入区块链的数字艺术品,现授权可去开发去合作,圈内外喜者多分享与详聊。
2022-04-26 09:18:02 22 0 1595 -
2018-01-12 14:14:56 13 1 1594
-
高志刚创作日记 对话
我的大篆金文書灋创作《寄語》
规格:四尺整纸138x69cm。
材料:仿古洒金宣纸软片。
款文:人品是最髙的學位,創新是成功的利器。
高志刚书法作品2018-04-13 21:41:37 2 0 1594 -
梅丽琼生活日记 对话
第二届一带一路晋商国际合作推进会在京开幕,新华融媒国礼团队应邀出席,并与泰国前副总理功 塔帕朗西见面!……~(第一张照片就是泰国副总理)
2018-05-25 10:28:37 12 0 1594 -
已认证
刘胜利创作日记 对话
应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罗先生之邀而创作三尺整张竖幅作品《精心创大业,著力展宏图》,供朋友们欣赏。
2018-06-26 17:01:38 2 0 1594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第九次进望京: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本网讯:2018年12月17日上午,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第九次走进了北京最大的社区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社区之一——望京社区。
社区。
本期讲座在望京街道为民服务中心举办,北京望京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北京望京老年书画社、北京望京老年诗书画研究会主办,北京社区文化促进会、杨牧青书画十渡写生文化基地、艺界网/艺界报、中国文艺界网络联盟、易安诗词书画国学沙龙、西安贞观景业电气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等作为支持单位,北京望京街道文联副主席韩家文主持。
本期讲座邀请了北京市写作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传统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著名中国节气文化研究者张振海先生以《二十四节气——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文化》为主题,著名作家、红色文化研究者、书画家、中央国家美术家协会理事李世侠女士以《毛 主 席在身边——长篇历史小说<新纪元二十六年誌>》为题作了精彩分享。在具有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影响力的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发起者、主讲人,著名书画家,艺术、文化、社会评论家,国学智慧研究者,人类上古文化研究者杨牧青以《品书画、学国学、明大道、知天下》为题作了内容的互动穿插,来自望京、丰台、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通州、房山、天通苑等街道、社区的书画艺术、国学文化爱好者参加了讲座。
讲座期间,著名书画家杨牧青列举了相关图文资料做了讲述,对当前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做了比较说明,他说,当前催生许多不正常的现象,从小孩到成人,从民间到官方,大多数都背离了国学“化育万物、承传德文言行、塑造完美人格”的真正意图,把国学表演化、庸俗化、低级化,甚至神道设教式的封建迷信化!
同时,著名书画家杨牧青并对“人类上古文化谱系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进行分享,他认为,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源点——人类上古文化轴心时代在古中国的昆仑山区域。他说,通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和对近现代的考古学、地质学、生物学、天体物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神话故事等进行中西方的文化深层次的比较分析后,得出此结论是无疑是正确的。特别最近西藏尼阿底3万至4万年的“石叶文化”考古重大发现,证明了远古人类已经在高原地带生活,这也为“人类上古文化轴心时代在古中国的昆仑山区域”提供了另外一个形式的有力证据,看来梳理上下一百万年的人类上古文化是可行的,也将会是全世界性的一件文化大事情。
著名中国节气文化研究者张振海在精彩细致的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文化知识时特别讲到,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漫长实践和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历史渊远,誉满全球,2006年5月20日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ち嗽谡憬贾莨笆闪?,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咱们必须要认真的挖掘、传承、弘扬并?;ず枚慕谄奈幕?,这是中国文化的根与魂。
著名作家、红色文化研究者李世侠为大家展示了《毛 主 席在身边》一书中许多珍贵的图文资料,主要内容涉及“概述”、“为什么写这部书”、“关于退居二线”、“遏制修正主义”、“毛 主 席在身边”五个部分,这是第一部系统描写新中国之初重大事件与党 国领 导人(毛 泽 东、刘 少 奇、邓 小 平、周 恩 来、林 彪、江 青等)思想行为的长篇历史小说,结局落笔在1975年8月千年不遇的中原特大水灾……从历史角度探析当时的历史事实,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让人们记住历史,不忘初心,让现在的人们更要对毛 主 席的伟大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真学习。
讲座最后,著名书画家杨牧青再次重申,本系列讲座自2012年在北京开展以来,倡清风,促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贡献应有的微薄力量是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的价值取向。
同时,该讲座将根据各地辖区内的社区、校园、企业的实际客观条件,逐步在全国各地推广推进,分期分批开展活动。讲座围绕中国的真、草、隶、篆等书法艺术和山水、人物、花鸟等国画艺术的为重点,以医、易、道、儒、佛“五家”传统的国学文化为基础,结合国家当前的主流文化思想和意识,进行主题式的讲述与互动交流。期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好时机下,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更加接地气,让更多的国粹文化经典能够深入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当中去,传播书画艺术正道,弘扬国学文化智慧,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查看更多2018-12-18 10:31:12 12 2 1594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麦积山石窟写生"童心写历(66)
麦积山石窟 砂岩上,又见生动的泥塑,为什么选这里呢?实在是因为麦积山太特别了。 ?麦积山石窟,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第三纪时形成的砂岩,质地比莫高窟的细,比云冈石窟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第三纪时形成的砂岩,质地比莫高窟的细,比云冈石窟的粗,结构相对松散,不适宜大面积雕刻,因此,就又选择了泥塑的手段。不过,它与莫高窟也有不同。
莫高窟的砾岩更容易碎裂,结合不够紧密,所以除了大型佛像,很少用石头作为骨架。
但这里的岩石相对坚硬,尽管表面不适宜雕刻细节,但是可以作为骨架支撑。因此,这里多见“石胎泥塑”的做法,这样石胎与山崖连为一体,基础更加牢固。?
也正是因为“石胎泥塑”,大佛才能立于陡峭的崖壁上。其眼部的线条雕刻得非常利落。因为泥肯定比石头容易塑造细节,所以这里的泥塑尤其注重神态刻画。它们的大小有时与真人相差无几,看来就会特别生动。 查看更多2021-03-18 12:43:53 9 0 1594 -
已认证
阎敏创作日记 对话
貴州石阡樓上古寨寫生山水作品6幀《古村丽日》《云烟古村》,壬寅年夏月阎敏画於贵州石阡古村。
2022-09-06 11:44:49 13 0 1594 -
田光荣创作日记 对话
《旺旺》,四尺斗方,田光荣
2018-02-09 21:26:46 6 0 1593 -
杨增超创作日记 对话
奇石创意台座设计,杨增超
2018-03-04 21:06:07 5 0 1593 -
杨牧青创作日记 对话
今按冰河期、地质、气候、文献、民俗、文字、考古、神话、图腾、生命等多个学科的启示及许多哲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推断,在人类上古文化研究中以“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为出发点, 我推算“伏羲”是于1.5万年前左右诞生在天水区域的“仇池”,也就是昆仑山区域的天地透气处(穴位),现可通过高清地图查看此地理位置很奇妙,天地南北子午向的透气处至今我才找到了十几个源点,每个点上都有大人物诞生。关中的华婿氏是存在的,她与后来自西北方向“姆水”的夏人族结合,形成“华夏文化”,夏文化早中期形成应在齐家文化圈找(齐家文化测年断代有缺憾)。天水伏羲画卦等是后世“口耳相传”延续七、八千年一直到商周时有了成熟的文字体系才出现记录整理!上古“官方巫人”是很重要的,另轩辕黄帝时期的“绝地天通”比后世几次大的“焚书烧宫”还残重,将许多“巫、觋”方面的给灭绝了,也因此导致马司迁在“儒家王权意识”的束缚下,只能略言黄帝之始为史之所记也!一一杨牧青随记 查看更多
2019-03-17 19:10:34 9 0 1593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赏析连载之(六),作者潘玮萱;
敦煌最早期的佛像为热带印度人的特征,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两位皇帝排斥佛法之外,其余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因此整个南北朝时 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因此整个南北朝时期,造像大盛。中原地区的石窟佛像,开始呈现汉民族特征与外来特征并存的风格,而莫高窟成为开窟造像的云集之地,佛像从形式上保留了一些从西域东传的仪轨的原型,尤其面相上基本上保留了印度人的模样,但佛菩萨的脸部表情、头部造型、袈裟衣纹的处理有所改变。这个时期,敦煌的雕塑师用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雕塑手法塑造出薄唇深目、高鼻大嘴的佛的造型,同时也创造出中西合璧的艺术形体—线条简洁、浑然厚重的传统佛教造像。到了唐代,敦煌佛教造像完全汉族化,也全面成熟于汉代,如马培童下图所画的两幅作品,佛像面容逐渐汉化,鼻子渐渐低平,脸部渐渐圆润,耳朵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比较健康丰满的形象,造像也是静态的,给人端庄安详之感。这两幅作品,马培童运用独创的刻石皴,远看近似素描,其实不是素描,而是立体的雕塑佛造像,背景运用汉画刻石皴,整幅造像给人以丰腴之美,体现了唐代佛教造像倾向于以丰肥为美的造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以北魏、北齐为顶峰,造像艺术摒弃前朝以汉人为形象特征而重新采用以印度人为造像形象,佛像体态丰满、脸部微笑含蓄、线条柔和,具有一种安静肃穆神秘女性美,这种美很传神,且让常人看后有震撼之感。不过容易引发男性某种想法,实在不适合为佛像,也许之后朝代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逐渐摒弃了这种太“逼真”的造像风格,因此马培童所画那个时期的佛造像在面容与传神方面,也做了一番改变,使菩萨像更接近于现代人的气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如下图两幅作品,利用刻石皴法将佛像用笔法代刀法活生生的雕在宣纸上,并融入自己的元素,背景以朱砂写《心经》,使原本具有古风的塑像更添几分浓浓的古风味,佛教有一说法,朱砂能去邪,看着心经,能使人的内心世界归还佛性所应有的本真:内心纯洁没有任何杂念的静心世界。能将雕塑作品以焦墨画法画在纸上,保持雕塑所应有的原汁原味,从古至今唯有马培童一人,再无第二人。
马培童所画的这些雕塑石窟作品,既是传统又不是传统,所谓传统指的是用毛笔用墨用纸保留中国画所应有的要求,并融入书法(书写)的韵味,所谓不是传统指的是中国画所应有的各种皴法及前人的各种技法,在马培童这儿完全脱离,马培童融入自己的各种创新方法,包括人物的传神,也不在是过去古代人物画法的传神,尤其是画这些塑像菩萨更是如此。如马培童所说:“焦墨画石窟佛像,佛是用来供奉的,要发扬佛文化,比如佛语、佛经、佛诗或蕴涵佛理、佛性、禅机、禅意的诗、联、文、画等,佛是仁慈的、祥和的、清净的,同时也是神圣的,我的佛像作品能调节人的心态,提升人的境界,从中悟出许多佛道禅心,我在创作佛像时应该用心去体悟”所谓体悟也是马培童笔下表达菩萨所传神的心灵,让世人与之相应。
马培童,1956年生(笔名守一)、香港画院院长, 香港书画报社董事长,师从程大利老师,90年代拜张仃老师学习焦墨山水,先后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山水高研班,在传承老师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开拓进取研究,获得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焦墨焦彩”中国绘画技艺和传统技法上,有突出贡献。特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国焦墨刻石皴创始人,从哲学和美学的根本参悟意象造型,把石窟雕塑佛造像刻在宣纸上的特质与真义,于甲骨文、象形文字、岩画、汉画像石刻的原初精神确定美学取向,开掘点线面、符号、图形诸元素自身审美价值,将主观意象融于自然,形成独异于人的个性语言,尚古朴、求天趣、富意蕴,重装饰、形式美。为中国焦墨画创新研究探索做出贡献。
(潘玮萱写於上海)续完2020、03、16 查看更多2020-04-03 11:10:42 32 0 1593 -
王征明收藏日记 对话
水意画代表作之一,《清夏》作品尺寸39x45㎝,见诸十几种媒体,最为清新雅致。
2002年《潮汕日报》的水意画处于探索阶段,与现在截然不同。2022-08-08 14:26:39 17 0 1593 -
彭航创作日记 对话
练习
2017-11-04 22:46:26 3 0 1592 -
王晓鹏创作日记 对话
隆林,这片热土。值得一生去探寻……感恩给我帮助的所有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专辑。附我的作品《德峨赶圩图》,水墨,请欣赏,谢谢大家。
2018-09-11 10:15:57 12 0 1592 -
周牧天创作日记 对话
~~~两天两补笔,总忘不掉这一幅,总感觉哪里还不到位,古语说,画者只是匠,会补笔的才是老师,自古笔墨本写我,唯独苦了读画人,嘻嘻
2017-12-14 09:12:56 6 0 1591 -
杨增超创作日记 对话
最近忙于创意设计,今天终于能创作奇石瓷画了,兴奋!杨增超
2018-03-28 22:22:43 5 0 1591 -
2018-05-03 18:45:18 11 3 1591
-
已认证
叶仲桥生活日记 对话
今天的成绩不是一天半载就可以得来的,不断提高自己艺术水平,重要的是也要学会弯道超车,这样才能紧跟社会的进程!
2018-08-29 19:06:55 15 0 1591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忠爱无言-焦墨画创作与生活”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112)
我画焦墨画、因为特别喜欢,超过爱自己的夫人,就好向自己情人一样、天天守着,陪者,寸步不离手、画呀、画呀、画画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也是 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也是一件很累很苦的事,画了一幅又一幅,不断创作,不断动脑筋,又不断有新的想法,思索创新、研究、探索,生活与情感总是伴随着自己。
在生活中,用眼睛审视生活、观察生活,生活引起情感的变化,情感离不开生活,在生活中创作,创作也是生活,生活中不断地有新的感悟,创作中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挂敕缴璺ǖ乜劢?,提高修养,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艺术只有在修行中才能悟出真谛,真正的认识和了解自己。崇尚自己的焦墨事业,在勤奋耕耘中,走实实在在的路。需要通过数十年的创作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取得艺术上的成功,
——马培童“忠爱无言-焦墨画创作与生活” 查看更多2019-08-13 14:13:09 12 0 1591 -
13629047877收藏日记 对话
元代古瓷器元青花笔洗,器形规范厚重古朴,青花发色纯正,品相保存完整,是件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有意收藏请看好直接留言联系我。
2021-01-29 23:38:30 5 0 1591 -
关惠宗收藏日记 对话
喜得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岁寒三友》,质地细腻,幼嫩滋润,雕工精湛,带证书。值得收藏。
2021-09-13 16:40:17 9 0 1591 -
杨增超创作日记 对话
奇石瓷画《黄山飞泉》创作完成!,杨增超
2018-03-10 20:23:22 4 0 1590 -
陈秀梅生活日记 对话
9月8日早上7点半就和画院的付院长王平及同行们一同到宁夏贺兰山小口子写生,虽然背着很重的装备爬山也没感觉到累,对面大山总觉得有画不完的美景,今天的生活太有意义了!
2018-09-12 18:19:06 7 1 1590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以写论道(82)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
“写”是一个文学概念,焦墨画之所以引用“写”一词,因其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之意。
“写简”是简约,而不是简单。"写简是“以一写万”,写繁是“以万写一” 是简单。"写简是“以一写万”,写繁是“以万写一”。石涛“一画”之说即是写意最好的诠释。意笔、工笔、都可以写意,同样都要讲究枯笔刻法,讲究墨法,焦墨画中的写是从于心,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移到枯笔渴墨中去。
把创作之风格局,求大、求满、求全、求实,求艺,而是在艺术上下工夫,还要顾及焦墨画的真谛,体悟“道”。
什么是道?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闭庵帚辟饣匈獾纳衩?,正是焦墨画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和道法。
附(五年前的焦墨画山水作品) 查看更多2021-06-11 16:51:59 11 0 1590 -
徐如茂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画小品《竹》《葡萄》《兰》,辛丑年冬月徐如茂画於阆中古城。
景点已关闭,宅家做自已喜欢的事,因为热爱所以永不言弃。
每天聚焦自已,将自已的事做好,不断提高认知和增值价值,终生以丹青为伴。 为伴。2021-12-21 15:07:17 5 0 1590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焦墨刻石皴法》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童心写历(128)
焦墨艺术,一定要给观众精神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我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在不断提高。要把佛的精神情感画出来。传递给观众。
每个 感画出来。传递给观众。
每个人经历不同,传递感情就不会一样,我对佛陀有感情,佛对我也有感情,所以我的焦墨艺术才会有不同。
我很爱焦墨,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更加喜欢,使我想到了石窟佛陀,所以独创焦墨刻石皴法,是用汉画像石刻刻石刀法、 变笔法、 把石窟雕塑用笔怎样刻在宣纸上,每一笔不能重复,笔笔见笔、 放大看每一笔都是符号,点线清晰可见有细有粗,有工笔,小写意 ,大写意笔法,画佛面部,每一笔都很肯定,笔笔见神韵,有人说是素描,但把6尺整纸的画缩小看似象素描,但近看放大看是符号 代言,只要离开画5米外看就象写实,但离1O米看又好象素描了,这就是画焦墨刻石皴的神奇之处,有韵、有神、有魂。 查看更多2021-12-30 10:24:37 11 0 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