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凯歌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扇面梅花《报春图》,近日降温,一觉醒来忽见车顶雪,便知隆冬已然来,写枝红梅抒暖意,此花开罢万花开!凯哥画于戊戍年冬月。
2018-12-10 15:19:26 24 0 2538 -
刘协文创作日记 对话
松梅竹兰鹤多中国画技巧画成,是献寿收藏的不二选择。
2018-03-03 20:13:46 2 0 2537 -
2018-11-24 13:35:17 4 0 2537
-
叶向阳创作日记 对话
翰墨颂中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叶向阳国画山水作品欣赏,尺寸四尺斗方68x68cm,恭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并雅正,谢谢。
感谢好友若兰鼓励和点评,新年好,现转发兴艺空间与大家共 感谢好友若兰鼓励和点评,新年好,现转发兴艺空间与大家共同分享:“春天的气息已经从叶老的画中弥漫开来,隔屏已感受到浓浓春意荡漾?!?br> 感谢好友万利达鼓励和点评,新年快乐,现转发评论于兴艺空间与大家共同分享:“叶老师这幅《西塞山前白鹭飞…画境唯美壮丽,达到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脍炙人口的伟大意境,一种爱国主义思绪油然而生!
老培新年吉祥,谢谢鼓励和题诗,现转发兴艺空间与大家共同分享: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树木茂盛石桥跨,
民房红顶曲径回。
老温及全家猪年快乐!谢谢鼓励点评和题诗,现转发与大家共同分享:
“您的画作勾起了我年少时曾留宿深山村(化联“肚仕坪”)同学家的美好回忆,是而记之。
奇峰异壑泻飞流,
千花万树百鸟鸣。
我曾因之梦溪涧,
青山绿水献金银。 查看更多2019-02-20 11:26:16 9 0 2537 -
叶向阳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山水画《家住青山绿水间》,丙申年夏月叶向阳作品欣赏。
感谢好友杜春玲对国画山水画《家住青山绿水间》的点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中华养育着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奋力拼搏。”
感谢好 搏?!?br> 感谢好友马贵杰鼓励和为国画山水画《家住青山绿水间》题诗:
“家住青山绿水间,
世外桃源一片天,
雄山阔水染纸间,
亲朋分享乐无边。”
感谢好友张培鼓励和题诗:
“家住青山绿水间,
民房幽静小径连,
云遮雾漫冲飞鸟,
驶船哼曲把家还。”
感谢好友老温乡贤鼓励和为国画山水画《家住青山绿水间》题诗。
"家住青山绿水间,
花溪布局亦天然。
真山真水到处是,
落到画中醉人眼!"
国画山水画《家住青山绿水间》,丙申年夏月叶向阳作品,附装裱效果图,请欣赏。
注:中间两句为陈毅元帅《花溪杂咏》句 查看更多2020-09-11 15:10:33 26 0 2536 -
明清古艺收藏日记 对话
小沙弥蜡台,造型生动可爱.面部表情丰富.双手分别托于莲花蜡座.盘腿而坐.十分雅致.高18.铜质
2018-04-20 10:49:40 13 0 2535 -
覃莽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画公鸡系列作品《雄风》《大吉图》等4幅,作品尺寸68X68厘米;
覃莽国画花鸟画欣赏。2020-03-05 12:55:19 3 0 2535 -
李振义创作日记 对话
汉碑(马王堆帛书),《德赢万载》、《厚德载物》、《德盛福茂》,书法作品欣赏。谢谢!
2018-09-17 16:52:32 8 0 2534 -
已认证2021-02-07 14:19:28 5 0 2534
-
高勇利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写意花鸟画新作《荷塘清趣》
尺寸三尺整紙,100*55cm
軟片未裝裱2018-06-25 15:04:53 6 0 2533 -
秦发艺创作日记 对话
看一下第五幅图,就知道是怎样的独特了。嗯,梅兰竹菊,还能出新:四君子在一起!横幅的!六尺条的!
【老琴诗书画】2018-06-10 20:33:08 83 0 2532 -
陈培泼创作日记 对话
散文:《乡村老邮所》沂村老邮电所,一座二层小楼,临街而立,越过古街光滑的青石板,上三个台阶,就到了老邮电所大门前。老邮电所墨绿色的大门,颜色显眼,带着邮电行业显著的特点。大门右侧,离地面一米五高的水泥 墙面上,挂着一个墨绿色邮箱,邮箱下方写着中国邮政四个小字,邮箱靠上的位置开了一个投信口,投信口上方还有一个红色五星邮政标识。
推开小楼左右对开的大门,一楼的营业厅就呈现在眼前。一楼左边是投递员的办公室,靠墙位置上有一个大大的分捡柜,柜子中间有许多的小格子,小格子上用小纸签写着德安、高星、锦溪、潘车、黄沙、罗丰、铁矿、苗圃、粮站……等周边9个村子与沂水境内的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名称,里面放着打包成卷,投往这些单位的信件、汇款单、包裹、电报、订阅的报纸杂志等。办公室里时常还可以见到一部墨绿色的邮政投递专用的自行车,那时邮电所的投递员是与我同宗的陈增荣,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对工作认真,脾气有些执拗的人。
营业厅靠左边连着左墙的地方有一个80公分高的柜台,把内外隔开,柜台外面放着一米长的一张椅子和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一把水笔,一瓶墨水,还有一瓶打开的浆糊,浆糊瓶子里有一把小毛笔,方便村民在这里书写投寄邮件的地址,或是想要拍发的电文,粘贴信件的封口和邮票。当然,桌上少不了有一本可以查阅全国各地邮政编码的书。最特别的是,连着那把水笔的一条线,一头绑在笔上,一头绑在桌腿上,就像一把锁链把笔封锁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看管起来。其实,看管的不一定是那把水笔,也许是人。以免使用水笔的人,顺手把笔给带走了。
营业柜台内面的桌上,有一部黑色的摇把子电话,一把天平秤,一把邮戳,一盘圆形的黑色印泥,还有许多个红色的印章。背后靠墙的位置,摆着一个上了锁的墨绿色铁皮柜,打开柜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邮票、信封、信纸、汇款单、电报纸,还有一些邮电所的办公用具。铁皮柜柜顶也放着一把磅秤。那时,打电话的人不多,摇把子电话,更多的作用,是成为邮电所所长兼营业员的老林的工作电话专线,过往的邮车到了太华或是建设,那里的工作人员就会打电话通知老林,老林估摸着时间到了,就会到车站去等邮车,把要寄出去和收进来的邮包与押邮员做个签字并交接。回到邮电所,他会马上给太华或是建设的邮电所打电话报信,说邮车已过汤泉,马上就到你的地界。那两把秤子,说来也简单,天平秤是用来秤信件的,那时寄一封平信8分钱,但有重量限制,超重的信件,营业员就往天平秆上一称,超了多少克,就有加邮票。那把磅秤是用来称包裹重量的,那时交通不便利,给外出工作的亲人,或是外地的亲戚,寄个土地产,都用包裹邮件,包裹以重量来收起投寄费用。实际上这个磅秤基本上是空闲,被使用机会不多。不是因为当时乡村百姓缺少人情世故,而是缺少可以邮寄的物品。
小时候,电报对于我来说,真是个神秘的东西。这样的印象,最初大概来自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发报机、发报摁键,长长短短,滴滴,滴滴滴的发报声,密电码、破译,都让我们充满无限的好奇。然而,在这个老邮电所的发报过程中,除了让我觉得好玩之外,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在乡村,没有特别紧急的事,一般都用信件往来交流。只有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才会拍发电报,更何况拍发电报的费用,并不便宜,还是以字数计费,连标点符号都要计算在内。不过这样也好,起码让大家懂得珍惜,一旦拍起电报来,总会字斟句酌,即要用最简短的文字,又要把事情说清楚来,还不能产生歧义,很是考验一个人的文字功底。民以食为天,那时的老百姓除了吃饭是大事外。其他,无外乎生老病死。于是,最多的电文稿件就是报急、报丧、报安。譬如:妻昨日生产,母子健康,勿念;父病重,速归;祖父故,速回等这类的电报。
当然,也有为节省一个标点符号的费用,闹出笑话的电文。说某人素来小气,妻在家中病故,儿在外。于是匆匆赶往邮电所给儿拍电报,母病故请速回。儿在外,工作忙,断句为,母病,故请速回。于是修书一封,寄钱寄物,以慰问母亲。竟错过与母亲永别之机,让人心酸不已。
这些电报在老邮电所拍发时,寻常的很。先是拍电报的人,把电文拟写在统一格式的电文纸上。然后,由邮电所的老林,找来电码本,像查字典那样把电文文字逐字的查找出来,并把文字相对应的四个数码数字,填写在文字上方的空格上。然后,摇通那台黑色的电话机,和对方说电报,接着便是对着电话那头,三三两两,拐别洞幺的一通报数,报完后还要对方把这些数码重复核对一次,然后说,无误。电报就算发出去了。根本就没有电影中特务分子或是党的地下工作者那样,戴着一个耳机,打开一台发报机,然后,摁下发报键,发出滴滴,滴滴滴的发报声的镜像。那时,我十分不解,拍电报怎么就变成了打电话了,有电话为什么还要拍电报呢?而且,打电话报数字的时候,还不好好念,从0到9的这几个阿拉伯数字,偏要把1说成幺,把0说成洞,把7说成拐,把8说出别,把2说成两,什么两两洞拐,拐别幺三的,让人忍俊不禁。
小楼二楼便是邮电所职工宿舍,楼后还有一个后院,有围墙围着,与三面相邻的民房和供销社隔离开来。后院有几间平房,是邮电所职工的厨房。后院空地上有一架佛手瓜,每年秋季之后,佛手瓜的植株就进入旺盛的生长期,茎繁叶茂,接着就开花结果,一个个浅绿色的佛手瓜从叶子中突显了出来,悬空的挂在瓜架下。风一起,佛手瓜就开始摇晃,很是可爱。
这所小小的邮电所,前前后后来过许多的工作人员,我认识的人中,只有投递员陈增荣,邮电报所长林先秩,还有苏少阳、郑加炎。在我印象中,苏少阳是刚从学校毕业时就被分配到汤泉邮电所的。那时,年少的他,一定感到无助、失望与孤独。但很快,他就被调到镇里邮电支局去了,从此远离了这个小小的村落。听说现在他已在厦门发展,但无论身处何处,我想他一定无法忘怀在汤泉邮电所渡过的那一段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深刻记忆。
作为乡村的文学爱好者,与邮电所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必然。写稿、投稿,收样报,取稿费,那样能够离开邮电所呢。正是因为贫穷与困顿,越是能够激发年轻人的斗志。虽然书读得少,但我却异想天开,想在文字上寻找出路。闲暇就写,写诗歌,写新闻,写散文……然后就寄,没皮没脸的寄,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得到发表。说来惭愧,如果能够称之为作品的话,第一个发表的作品是一首小诗,被省妇联主办的《海峡姐妹》杂志选用在正刊的页脚上,稿酬是一本《海峡姐妹》杂志,就是这样,似乎已经让我见到了生活的曙光,激动了好几天。后来,便有陆陆续续的新闻稿件被市报、省报采用,不断有样报、样刊、稿费寄来。当时,采写汤泉本村的新闻《小村兴起读书热》还获得三明日报“三大杯”教育新闻一等奖和全省优秀新闻广播稿件二等奖,这些成绩给了我意外的惊喜,更是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而在我的记忆中,这座二层乡村邮电小楼的主人,长期以来就是所长兼营业员的老林。确实也是如此,老林的老婆、儿子、媳妇一家人都住在邮电所里,以所为家,以家为所,本来也就分不清了,老林一直在这工作到退休。
老林叫林先秩,白净瘦小、朴实和蔼、性格内敛、轻言细语的,给人一种亲近感。我在汤泉小学代课、寓居的四五年间,一有空闲,就到邮电所蹭书报看,并与老林成了忘年之友。那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脑,当然更不会有手机,小小的邮电所,就是连接沟通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和桥梁。国际、国内、省办、市内发生的大事都是通过报纸、广播这样的途径传播到乡村。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许多单位订阅的杂志和邮电所零售的书刊,这是我获得课本之外的知识重要的来源渠道。那几年,凡是其他单位在这个邮电所订阅的杂志,邮电所零售的畅销期刊,如《辽宁青年》、《福建青年》、《少年文艺》、《海峡》《散文诗》、《散文》、《争鸣》、《小小说选刊》,甚至《故事会》、《知音》、《演讲与口才》等等,几乎都被我首先翻阅过。从这里我吸收了不少的文学与社会知识营养,为我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当然,这首先要感谢老林当年对我这样贫困的农村文学青年无私的关心与帮助,这样的做法在邮电所的内部规定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
汲收着文字的营养,我这个曾经的文学少年,终究还是凭借着文字的力量,从老家的乡村一路走来,先乡后县,再县到市,二十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年满头黑发的少年,虽然乡音不改,却早已是华发渐生,青春不再了。如今,在乡村的通信与信息发展,也早已不是同日可语。电报、摇把子电话、报纸、杂志、信件、广播、绿邮自行车……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智能手机、可视电话、电子支付、电子邮件、互联网电视、自媒体、多媒体、汽车……这些原先只能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产物,也已是他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身处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被无数繁华与幸福簇拥着,可以想象十年后的我们,科技还会更加发达,社会还将更加繁荣,我们既要感谢生活,更要感谢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
年纪渐长,回故乡的路,似乎越来越遥远,而我们却有一颗永远不变的初心,那就是乡音不改,乡情永再!正如,诗人昌政的诗歌所言,在深夜/更深的是故井/那年跌落的乡音/尚无回声。只有没有回声,我们就会期待。展望未来,是为了牢记我们前进的使命。回忆过去,就是为了不要忘记我们来时的路。
一路走好,中国的乡村!一路走好,我的祖国母亲!
散文《乡村老邮所》作者陈陪泼 2019.6.3 查看更多2019-06-03 10:53:47 78 0 2532 -
2017-11-02 22:09:44 12 2 2531
-
2017-10-22 16:13:01 26 0 2530
-
刘建国创作日记 对话
近作 骏马图 请欣赏
2017-12-11 21:08:29 7 5 2530 -
苏进春收藏日记 对话
国画花鸟兰《静》,尺寸69×137cm,厦门客户订单两幅
苏进春 新作2018-03-17 10:41:10 5 0 2530 -
2018-04-18 21:25:01 14 3 2530
-
马培童收藏日记 对话
对话陈道复写意花鸟画,潘玮萱评马培童(56)
陈道复江苏苏州人,名淳,字道复,号白阳山人。为文徵明的弟子。其山水、花鸟均工,尤擅花鸟?;飞嫌星嗵侔籽糁疲⒔溆胄煳疾⒊?。
陈道复的写意 称。
陈道复的写意花鸟重在写生,常用淡墨浅色,一花半叶,疏斜不乱,具有文人花鸟特有的疏简松秀、潇洒闲逸之致。
陈道复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
陈道复善作水墨写意法,亦有浅设色花卉,用水墨法,笔势飞动苍逸,水墨淋漓放纵,然不失于粗疏和简率,形神兼备。
陈道复作品《洛阳春色图》(见图一)则作水墨浅设色,勾勒与没骨相间,水墨与色彩相融,用笔与形体相依,在写实之中别具疏斜历乱,俊逸豪爽之致。其写意花鸟画,达到了文人画的崇尚的逸格。
马培童以下焦墨花鸟作品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及焦墨点焦彩山水作品等,焦墨与色彩相融,马培童将二者以形体相依,达到色彩相互融合的效果。二者均用墨与色相融,因此有相同余韵。
陈道复即陈淳在画史上的影响和地位波及广泛,受之影响的画家有蒋廷锡、恽寿平、任伯年、八大山人、蒲华、陈师曾、陈半丁、陆抑非、潘天寿、华嵒、张大千等等,同时陈道复也为明代中期书家之一,陈道复书法脱出了文徵明的矩步,为祝允明之后狂草书风的名家,故后世将他和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并称为吴中“四大书家”。
——(潘玮萱写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1-02 10:11:46 32 0 2530 -
马培童创作日记 对话
"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佛是有情感的。"马培童焦墨画感悟笔记(139)
焦墨画石窟佛造像,以佛为师,师法的是禅、是神之气魄、苍茫、浑厚的气韵和精神所在。以佛结缘,枯笔渴墨是真诚表现佛形态、神韵 在。以佛结缘,枯笔渴墨是真诚表现佛形态、神韵和灵魂。自身的灵智和努力,就成了我艺术的风格。
在我看来,佛是有情感的,佛的情感蕴含在我的枯笔渴墨之中。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因此,用我的枯笔渴墨、表现佛陀情感的真诚,浑厚、苍润并济的笔墨语言,是其艺术境界的追求。真情实意、感情滋润,艺术作品情感的深厚底蕴。细品画作,呈现出端严、方正的态势。其用渴墨又浪漫而又苍厚,在笔意墨韵的深处,在线条和墨色黑白交映之间,形成了返璞归真、倾听着佛陀的呼唤,仿佛倾听着从历史的深处吟诵的佛歌。
《华夏瑰宝》这幅作品,线条,刚硬古拙,转折有力,甚至出现很多锋锐的角度,棱角犀利,山石造型近于几何三角型。这样的线条和这样的造型,蕴含着佛陀的声音,我的情感,顽强的意志。是将线条的枯笔渴墨,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点线散发出的卢舍那大佛之美,永恒的意韵、画面中线条刚劲方拙、强悍坚实、安泰有力、铿锵有声。笔刻之韵、显示出一种金石般坚毅浑厚的凝重和苍劲的美质。厚重,而且充满着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的活力。在艺术创作中,师法自然,心得中源。以传统的焦墨为基础,以发展、创新为创作方向。让传统的笔墨精神在现代审美情感中得到发展。在经典中寻求突破,在继承与创新中向经典致敬。从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马培童写扵北京 查看更多2019-12-16 09:03:09 18 0 2529 -
启鹏创作日记 对话
国画《虾》,河虾也有成龙志,结伴成群出小塘!启鹏
2018-05-02 13:06:47 5 2 2527 -
李小建创作日记 对话
春夜喜雨
唐 ·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018-05-21 20:35:35 10 0 2527 -
已认证
金新宇创作日记 对话
金氏画壶,大家有福!图为秋奇王大师补景,著名诗人孙幼明先生赋诗云:“月到中秋分外明,天边晓雁渺无形。约朋未至心焦灼,把盏三杯看夜星?!卑持换銎坪?。请欣赏,祝大家周末愉快!
2018-09-16 12:30:08 11 0 2527 -
2020-02-17 18:02:02 8 0 2527
-
徐建清创作日记 对话
今日完成客户订单,《清泉石上流》,国画山水画,60x90cm,徐建清与友共赏
2018-01-24 19:38:36 12 0 2526 -
徐家康创作日记 对话
留得残荷听雨声………余平日所写尽胡杨,松树之硬汉,偶尔来个弱柳扶风,残荷听雨之墨戏,换个心情吧……图三,图四乃王晓元老师鼓励之辞!晓元老师谦谦君子,书法造诣深厚,学问极好。
2018-05-28 13:16:11 4 1 2526 -
已认证2022-11-03 11:11:04 21 0 2526
-
耿涛收藏日记 对话
习近平赠送特朗普夫妇的国画作者刘本良的书法作品。
2018-03-24 21:15:39 5 0 2525 -
张清永创作日记 对话
张清永国画作品,《嘉藕图》。
2018-04-13 12:09:58 5 1 2525 -
2018-09-18 09:22:28 24 1 2525
-
2019-01-06 14:38:34 12 1 2525